《江城梅花引》

时间: 2025-01-11 09:09:42

年年江上见寒梅。

暗香来。

为谁开。

疑是月宫、仙子下瑶台。

冷艳一枝春在手,故人远,相思寄与谁。

怨极恨极嗅香蕊。

念此情,家万里。

暮霞散绮。

楚天碧、片片轻飞。

为我多情,特地点征衣。

花易飘零人易老,正心碎,那堪塞管吹。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江城梅花引
作者:王观 〔宋代〕

年年江上见寒梅。
暗香来。为谁开。
疑是月宫仙子下瑶台。
冷艳一枝春在手,
故人远,相思寄与谁。
怨极恨极嗅香蕊。
念此情,家万里。
暮霞散绮。
楚天碧片片轻飞。
为我多情,特地点征衣。
花易飘零人易老,
正心碎,那堪塞管吹。

白话文翻译

每年我都在江边看到寒梅,
它淡淡的香气飘来,究竟是为谁盛开呢?
我怀疑是月宫的仙子从瑶台降临。
那冷艳的梅花一枝在手,
但故人远在天涯,我的相思寄托给谁呢?
怨恨极了,香蕊的气息也让人心痛。
想起这种情感,家已千里之外。
夕阳的霞光散落如绮,
楚天碧空中片片轻飞的云彩。
为了我这多情之心,特地将征衣点缀。
花儿易飘零,人儿易衰老,
正当心碎之时,怎能忍受那塞管的哀鸣?

注释

  • 暗香:指梅花的香气,暗指无形中传出的芳香。
  • 月宫仙子:传说中居住在月亮上的仙女,暗示梅花的美丽和神秘。
  • 瑶台:传说中的仙女居所,象征着美好的理想与渴望。
  • 楚天:指楚地的天空,常用来指代江南地区的美丽风光。
  • 征衣:古代征战的衣服,象征离别和思念。

典故解析

“月宫仙子”源自古代神话,常常用来描绘美丽而超凡的女子。在古诗中,梅花的清高气质和其冷艳的形象常与仙女相联系,形成一种理想化的美。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王观是宋代著名的词人,他的词风清新、婉约,常表达对自然的感悟与人情的思考。

创作背景:此词写于王观身处江南之时,借梅花表达对故人的思念与人生无常的感慨。在寒梅的坚韧与清丽中,流露出作者内心的孤独与忧伤。

诗歌鉴赏

《江城梅花引》是一首极具情感与意境的词作。词人通过描写寒梅,展现了梅花独特的韵味与气质,暗示了他内心的孤独与思念。每年在江边见到梅花,意味着时间的流逝,然而这种景象却让他更加思念远方的故人。梅花的“暗香”不仅是自然的气息,也是他内心情感的寄托。词中“怨极恨极嗅香蕊”道出了他对故人的深切思念与无奈,情感复杂而深沉。

词的后半部分通过描绘楚天的美丽与轻飞的云彩,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夕阳的“暮霞散绮”与梅花的清冷形成对比,反映出时间流逝与人生易老的哲理。王观在此将自然景物与个人情感巧妙结合,展现了他对生命的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年年江上见寒梅”:每年在江边看到寒梅,说明时间的循环与自然的恒常。
    • “暗香来。为谁开?”:梅花的香气悄然来袭,令他思考盛开的目的,表现出一种孤独感。
    • “疑是月宫仙子下瑶台”:用神话传说中的仙女比喻梅花的清丽,展现其超凡脱俗的特质。
    • “冷艳一枝春在手”:梅花的冷艳象征着春天的到来,却又显得孤独。
    • “故人远,相思寄与谁”:故人远在他乡,思念之情无处寄托,情感的无奈愈加突出。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梅花比作月宫仙子,增强了诗歌的意境。
    • 拟人:梅花被赋予了情感,使得自然与人心相互交融。
    • 对仗:如“怨极恨极”,使得情感表达更加饱满有力。
  • 主题思想:这首词深刻表达了对时间流逝与生命无常的感慨,以及对故人的深切思念,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

意象分析

  • 梅花:象征着坚韧与纯洁,代表着作者的高洁情操与不屈精神。
  • 江水:流淌的江水象征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常。
  • 月宫:代表理想与美好,暗示着对美的追求与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王观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 A. 唐代
    • B. 宋代
    • C. 元代
    • D. 明代
  2. 诗中提到的“月宫仙子”象征什么?

    • A. 美丽与高贵
    • B. 贫穷与落魄
    • C. 勇敢与无畏
    • D. 忍耐与妥协
  3. 诗中“花易飘零人易老”表达了什么样的人生感悟?

    • A. 人生短暂
    • B. 人生美好
    • C. 人生无常
    • D. 人生快乐

答案

  1. B
  2. A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梅花》 by 王安石
  • 《白梅花》 by 李清照

诗词对比

  • 王安石的《梅花》描绘了梅花在寒冬盛开的坚韧,强调了梅花的高洁与坚韧,与王观的《江城梅花引》在情感表达上有一定的相通之处,但王观更多地融入了个人的思念情感和人生哲理。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王观生平与作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