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游 游兴减尽,清明闭门,是又一境也》
时间: 2025-01-26 07:05:2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少年游 游兴减尽,清明闭门,是又一境也
去年心事愿春知。消息问桃枝。
十里龙华,游人多处,故勒玉骢迟。
而今怕见春光老,心事付支颐。
鶗鴂声中,消魂更在,百草歇芳菲。
白话文翻译:
少年游 游兴减尽,清明闭门,是又一境也
去年心中所想希望春天能知晓。只求问问桃枝的消息。
十里之外的龙华,游人众多,我的马却迟迟未动。
而今害怕见到春光已老,心事只能寄托在支颐之上。
在杜鹃的声中,消魂的感觉更加浓烈,百草已然停止了芳菲。
注释:
- 游兴:游玩的兴致。
- 清明:清明节,春季节气之一,通常与扫墓和春游有关。
- 玉骢:指一种名贵的马,象征着游玩的自由。
- 支颐:支撑下巴,表示沉思或忧虑的姿态。
- 鶗鴂:杜鹃,春天常见鸣叫的鸟,象征着春天的到来。
- 芳菲:指花草的香气与美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玉衔,清代诗人,擅长五言律诗和词,作品多表现个人情感和自然景色,风格清丽而含蓄。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清明时节,正值春暖花开之际,诗人因心事重重,游兴渐减,表现出对春天的复杂情感。
诗歌鉴赏:
这首《少年游》描绘了诗人在清明时节面临的心境。清明代表着春天的生机与希望,但诗人却因心中的忧虑而无法享受这一季节的美好。诗的开头“游兴减尽,清明闭门”就点明了作者的消沉状态,清明的到来并没有带给他期待的快乐。
接下来的“去年心事愿春知”,则表达了对往昔的怀念,以及对春天的希望。这里的“桃枝”象征着春的讯息,诗人试图通过自然的变化来了解自己的心事,但却发现过去的心愿似乎无法实现。
“十里龙华,游人多处,故勒玉骢迟”,诗人在热闹的春游场面中感到自己的孤独,尽管周围游人如织,他却迟迟不愿出门,反映出内心的挣扎与无奈。
最后几句则是对春光的惋惜与对自己情感的沉重。“而今怕见春光老,心事付支颐”中,春天的光景与心事交织在一起,诗人对老去的春光感到无奈,内心的忧虑愈加明显。而“鶗鴂声中,消魂更在”则通过杜鹃的鸣叫进一步加重了这种失落的氛围,最后以“百草歇芳菲”结束,表达了春天的美好似乎也无法弥补他内心的空虚。
整首诗在描写春天时节的外在景象的同时,深刻地揭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忧伤,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对比,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游兴减尽,清明闭门:游玩的兴致已消减,清明节期间却选择闭门不出,暗示内心的沉重。
- 去年心事愿春知:过去的心事希望春天能懂得,表达了对春天的寄托与期待。
- 消息问桃枝:向桃树询问春天的消息,象征着对春天的渴望。
- 十里龙华,游人多处,故勒玉骢迟:十里之外的龙华热闹非凡,游人众多,而自己却因心事而迟疑不前。
- 而今怕见春光老,心事付支颐:如今害怕看到春天的老去,心中的忧虑只能寄托在沉思中。
- 鶗鴂声中,消魂更在,百草歇芳菲:在杜鹃的鸣叫中,内心的忧愁更加浓厚,而春天的花草也已停止了绽放。
修辞手法:
- 对比:诗中通过春天的热闹与自己内心的孤独形成鲜明对比。
- 拟人:春天被赋予了情感,诗人希望它能理解自己的心事。
- 象征:桃枝、杜鹃等意象象征着春天与心情的变迁。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春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忧愁和对往昔的怀念,展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深刻联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桃枝:象征春天的生机与希望。
- 玉骢:象征着自由与畅快的游玩。
- 鶗鴂:象征春天的声音与情感的寄托。
- 百草:象征自然的美好与生命的消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节日是哪个?
- A. 中秋
- B. 清明
- C. 端午
- D. 春节
-
诗人对春天的态度是:
- A. 期待与欢喜
- B. 无所谓
- C. 复杂的忧虑
- D. 无忧无虑
-
诗中“十里龙华”指的是:
- A. 一处花园
- B. 热闹的游玩场所
- C. 一条河流
- D. 一座山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苏轼《定风波》
诗词对比:
- 《如梦令》与《少年游》均表达了个人情感的细腻与自然的美好,但前者更注重于爱情的感受,而后者则集中于内心的孤独与忧虑。两者都体现了自然与情感的密切关系,展示了诗人在特定环境下的心理变化。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杨玉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