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游·寄澄宇》

时间: 2025-04-28 08:27:28

峭寒几日到窗前。

呵冻拂吟笺。

满地干戈,连天风雪,独客总凄然。

思量祗恐归期误,多少乱愁牵。

脉脉痴情,悠悠离绪,和梦诉君边。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峭寒几日到窗前。呵冻拂吟笺。满地干戈,连天风雪,独客总凄然。思量祗恐归期误,多少乱愁牵。脉脉痴情,悠悠离绪,和梦诉君边。

白话文翻译:

几天的严寒已经侵袭到窗前,我在窗边呵气,手指冻得发抖,轻轻拂动着诗笺。满地的战乱与连天的风雪,让我这个独自旅行的人感到无比凄凉。思考着只怕归期会误,我心中有多少乱愁在牵动。那深深的痴情,悠悠的离愁,我在梦中向你诉说。

注释:

  • 峭寒:形容寒冷而又刺骨的天气。
  • 呵冻:用气息暖手,意指天气非常寒冷。
  • 拂吟笺:轻轻抚摸诗纸,表示写诗或吟唱。
  • 满地干戈:指战乱频繁,社会动荡。
  • 独客总凄然:一个人在外,感到孤寂和悲凉。
  • 思量:思考、考虑。
  • 祗恐:只怕。
  • 脉脉:形容深情、默默注视。
  • 悠悠:形容长久、缓慢。
  • 离绪:离别的情绪。
  • 和梦诉君边:在梦中向你诉说。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家庆,清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为人所知,主要以其诗词作品为人熟知。他的诗歌多表现个人情感,文笔细腻,风格多变。

创作背景:

《少年游·寄澄宇》创作于一个寒冷的季节,诗人因思念远方的友人而生出诸多感慨,表达了对归期的忧虑与对离愁的深切感受。

诗歌鉴赏:

这首《少年游·寄澄宇》以寒冷的冬日为背景,开篇即以“峭寒几日到窗前”引入,营造出一种凄冷的氛围。诗人通过对寒冷与孤独的描写,表达出内心深处的孤寂感。诗中“满地干戈,连天风雪”,则通过描绘战乱与恶劣天气,反映出社会动荡和个人的无奈。接着,诗人以“思量祗恐归期误”流露出对归期的担忧,暗示着与友人之间的距离与时间的无情。最后,“脉脉痴情,悠悠离绪”以柔和的情感切入,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思念,构成了诗歌的情感高潮。整首诗情感深邃,意象丰富,巧妙地将自然景象与内心情感交织在一起,使得诗歌具有了更深的意蕴。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峭寒几日到窗前:描绘了几天的寒冷逼近,营造出一种刺骨的寒意。
  2. 呵冻拂吟笺:诗人在寒冷中感受到手指的冰冷,轻轻抚摸吟诵的诗纸。
  3. 满地干戈,连天风雪:环境的描写,暗示着战乱和恶劣天气的交织。
  4. 独客总凄然:独自一人感到悲凉,突出孤独感。
  5. 思量祗恐归期误:表达对归期的担忧,反映出对友人深切的思念。
  6. 多少乱愁牵:内心的烦恼与忧虑。
  7. 脉脉痴情,悠悠离绪:深情的思念与离别的情感交织。
  8. 和梦诉君边:在梦中与友人倾诉,显现出情感的寄托。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寒冷比作外界环境,表现内心的孤寂。
  • 拟人:风雪与战乱被赋予了情感,反映出诗人的感受。
  • 对仗:如“脉脉痴情,悠悠离绪”,形成和谐的音韵美。

主题思想: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怀念和对时局动荡的忧虑。在寒冷的环境中,诗人感到孤独无助,思念之情愈发显得深沉与绵长。

意象分析:

  • 寒冷:象征着孤独与凄凉的情感,表明诗人内心的苦闷。
  • 干戈:代表社会动荡与不安,映射出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
  • 风雪:象征着外部环境的恶劣,与诗人内心的苦楚相呼应。
  • :情感的寄托与希望,反映出诗人的愿望与思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的作者是哪个朝代的?

    • A. 唐代
    • B. 宋代
    • C. 清代
    • D. 明代
  2. “脉脉痴情”中的“脉脉”指的是:

    • A. 深厚的情感
    • B. 浅浅的思念
    • C. 细腻的观察
    • D. 明亮的眼神
  3. 诗中提到的“满地干戈”主要是指:

    • A. 自然灾害
    • B. 战争与动乱
    • C. 生活的艰辛
    • D. 亲情的牵挂

答案:

  1. C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 李白
  • 《送别》 — 王之涣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静夜思》相比较,陈家庆的《少年游·寄澄宇》同样表现了思乡之情,但李白更多地通过月光与静夜的意象传达出孤独感,而陈家庆则通过寒冷与战乱呈现出更为复杂的情感背景,反映出诗人对社会局势的思考与对友人的思念。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读》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