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庭芳 其一 荷花》
时间: 2025-01-09 08:09:4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满庭芳 其一 荷花
作者: 赵长卿 〔宋代〕
竹飐斜梢,荷倾馀沥,晚风初到南池。
雨收池上,高柳乱蝉嘶。
冉冉莲香满院,夕阳映红浸庭闱。
凉生到,碧瓜破玉,白酒酌玻璃。
思量,浮世事,枯荣辱宠,欢喜忧悲。
算劳心劳力,得甚便宜。
粗有田园笑傲,拣些个朋友追随。
好时景,莫教挫过,撞著醉如泥。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夏日的傍晚,竹子轻轻晃动,荷花微倾,水滴从叶片上滑落,晚风徐徐吹来,南池的景色宁静而美好。雨过之后,池塘上清新如洗,柳树摇曳着,蝉声此起彼伏。莲花散发的香气萦绕在院子中,夕阳的余晖映红了庭院的墙壁。此时,清凉的气息扑面而来,碧绿的瓜果破裂,白酒在晶莹的玻璃杯中轻轻晃动。静静思索,世间的种种事物,荣枯、耻辱、宠爱、欢喜与忧愁,都是如此纷繁复杂。算来算去,心力交瘁,究竟能得到什么实惠呢?我只求田园的自在,追随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美好的时光,不要错过,尽情享受,醉得如泥。
注释
- 竹飐:竹子摇动。
- 荷倾馀沥:荷花微微倾斜,水滴还在滴落。
- 乱蝉嘶:柳树摇曳,蝉声杂乱。
- 冉冉:缓缓地、慢慢地。
- 莲香:荷花的香气。
- 浸庭闱:映红了庭院和门窗。
- 碧瓜破玉:指瓜果成熟,破裂的样子。
- 白酒酌玻璃:指用玻璃杯饮用白酒。
- 浮世事:世间的种种事务。
- 劳心劳力:费尽心力。
- 笑傲:以一种自得其乐的态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赵长卿,宋代词人,以其清丽的词风和对自然的细腻描绘而著称。他的词作多描写山水、花鸟,情感真挚,常流露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赵长卿身处南方一带,盛夏时节,可能是在一次游玩之际,感受到自然的美和生活的哲理,因而写下此词,以抒发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诗歌鉴赏
赵长卿的《满庭芳 其一 荷花》是一首充满夏日气息的词作,诗中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宁静而美丽的傍晚场景,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整首词在意象的构建上非常生动,竹子的摇曳、荷花的倾斜、晚风的轻拂,构成了一幅生动的夏日图景。
词的前半部分主要描绘自然景色,竹子、荷花、蝉鸣构成了一幅和谐的画面,显示出诗人对夏天的深切感受。尤其是“冉冉莲香满院,夕阳映红浸庭闱”一句,既有视觉的美感,又有嗅觉的享受,充分体现了诗人的细腻观察力和对自然的热爱。
而在后半部分,诗人则转向对人生的思考,提到“浮世事”,反映出对世间纷扰的感慨。他思考荣辱、欢喜与忧悲,意识到人生的复杂与无奈。同时,他也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认为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追求简单自在的生活才是最值得珍惜的。
整首词在意境上达到了自然与人生的统一,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引发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展现了诗人深沉而又清新的情感。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竹飐斜梢,荷倾馀沥,晚风初到南池。”:竹子轻轻摇动,荷花微微倾斜,水滴从荷叶上滴落,晚风刚刚吹来南池。
- “雨收池上,高柳乱蝉嘶。”:雨水刚刚停止,池塘上清新如洗,柳树摇曳,蝉声杂乱。
- “冉冉莲香满院,夕阳映红浸庭闱。”:莲花的香气缓缓弥漫在院中,夕阳的余辉映红了庭院。
- “凉生到,碧瓜破玉,白酒酌玻璃。”:清凉的气息袭来,瓜果成熟,白酒在玻璃杯中轻轻晃动。
- “思量,浮世事,枯荣辱宠,欢喜忧悲。”:思考世间的种种事物,荣枯、耻辱、宠爱、欢喜与忧愁。
- “算劳心劳力,得甚便宜。”:算来算去,心力交瘁,究竟能得到什么实惠呢?
- “粗有田园笑傲,拣些个朋友追随。”:我只求田园的自在,追随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
- “好时景,莫教挫过,撞著醉如泥。”:美好的时光,不要错过,尽情享受,醉得如泥。
-
修辞手法:
- 比喻:“碧瓜破玉”比喻瓜果的成熟,生动形象。
- 对仗:词中多处使用对仗,如“欢喜忧悲”,形成音韵的和谐。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美景,表达了对简单田园生活的向往,反映了人生的复杂与无奈,展现了诗人对生命的思考与感悟。
意象分析
- 竹:象征着坚韧与柔和的结合,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崇敬。
- 荷花:象征着纯洁与美好,呈现出夏日的生机。
- 蝉鸣:代表着时光的流逝与夏季的热烈。
- 夕阳: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带来宁静与思考的空间。
- 白酒:象征着友谊与欢聚,体现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竹飐”指的是什么?
- A. 竹子摇动
- B. 竹子开花
- C. 竹子种植
-
“冉冉莲香满院”中“冉冉”是指:
- A. 快速
- B. 缓慢
- C. 突然
-
诗人对人生的态度是什么?
- A. 追求名利
- B. 向往田园生活
- C. 逃避现实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赵长卿 vs 李清照:两位诗人都在作品中描绘了自然景色,但赵长卿更侧重于自然与人生哲理的结合,而李清照则更多表达个人情感与生活的细腻。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赵长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