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未了青才到,相看破客颜。孤城郯子国,斜日马陵山。柿叶遮残堠,荞花拥断关。千秋征战地,旷望一追攀。
白话文翻译:
青山才刚来到,彼此相看,似乎看透了客人的面容。郯子国的孤城,映衬着斜晖下的马陵山。柿树的叶子遮掩着残破的墙壁,荞麦花簇拥着断开的关口。这里是千秋征战之地,远望时只想追寻那历史的足迹。
注释:
- 青才:指青山或青色的景象。
- 客颜:指外来者的面容或神态。
- 郯子国:古代的郯城,意指一个孤独的地方。
- 马陵山:特指古代的马陵山,寓意历史的沧桑。
- 柿叶:柿树的叶子,象征着秋天的到来。
- 残堠:指的是破旧的墙壁或建筑。
- 荞花:荞麦花,象征着生命与希望。
- 千秋征战地:指经历了千年战乱的地方。
- 旷望:广阔的视野,表示对历史的思考与追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陈维崧(约1640年—约1710年),字季良,号简斋,清代著名诗人。他以才情横溢、作品多样著称,尤其擅长古体诗,风格清新脱俗,常表露对故国的思念与对历史的感慨。
创作背景:这首《郯城》写于清代,正值国家动荡和社会变革之际,诗人通过描绘郯城的景象,表达了对历史的追溯和对战乱的感慨,体现了对故乡的深厚情感。
诗歌鉴赏:
《郯城》是一首充满乡愁与历史感的古诗。诗中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传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历史的思考。开头两句以“未了青才到,相看破客颜”引入,展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孤独,青山的到来不仅是自然景象的变化,更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人生的无常。接下来的“孤城郯子国,斜日马陵山”,则通过对孤城与马陵山的描绘,营造出一种寂寥与苍凉的氛围,仿佛在诉说着那些曾经的荣耀与如今的凋零。
特别是“千秋征战地,旷望一追攀”一句,诗人以“千秋”来强调历史的沉重,表明这片土地上曾经历过多少战斗与牺牲。诗的最后,诗人对历史的追寻和对过往的渴望,给予了整首诗一种哲学的深度与情感的厚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未了青才到:青山到来,似乎暗指新生与希望的开始。
- 相看破客颜:人与人之间的眼神交流,揭示了内心的孤寂。
- 孤城郯子国:描述了郯城的孤独,象征着历史的沉寂。
- 斜日马陵山:夕阳斜照,增添了一种温柔的悲伤。
- 柿叶遮残堠:秋天的柿叶掩盖了残破的墙,寓意历史的遗忘。
- 荞花拥断关:生机勃勃的荞花簇拥着断裂的关口,象征着希望与坚韧。
- 千秋征战地:强调历史上的战争与牺牲。
- 旷望一追攀:表达了对历史深远的思考和追寻。
修辞手法:
- 比喻:青山与人情的对比,象征生命的短暂与历史的悠久。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手法,如“孤城”与“斜日”形成对比,增强了韵律感。
- 拟人:以“相看破客颜”赋予了人与自然之间的情感交流。
主题思想:这首诗通过对郯城及其周边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沉思与对故乡的思念,反映出一种对过往的追忆与对未来的希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青山:象征生命与希望的延续。
- 孤城:象征历史的孤独与沧桑。
- 斜日: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 柿叶:象征秋天的到来,隐喻人生的成熟与结束。
- 荞花:代表生命的顽强与希望的重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郯城》的作者是? a. 李白
b. 陈维崧
c. 杜甫 -
诗中提到的“孤城”指的是哪个地方? a. 长安
b. 郯子国
c. 洛阳 -
“千秋征战地”中“千秋”指的是什么? a. 一年
b. 很长的时间
c. 一个月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王之涣
- 《静夜思》——李白
诗词对比:
- 比较《郯城》和王之涣的《登高》,两者都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与历史的感慨,但《登高》更侧重个人情感的抒发,而《郯城》则更注重历史的反思与哲学的探讨。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陈维崧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