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冬日过农部伯父园亭感赋 其二
赐第南山近,为园下杜偏。
小儿二千石,中妇十三弦。
缓夜弹银甲,宜春贴锦钿。
几回行乐处,战伐自年年。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
我被赐封的府邸靠近南山,园中种有杜鹃花。
小儿子已经考中了二千石的官职,中年妻子弹奏着十三弦的乐器。
夜晚轻轻地弹奏着银色的甲胄,春天装饰着华丽的锦缎。
几次在这里欢庆游乐,然而战争却年年不断。
注释:
- 赐第: 指被赐封的官邸。
- 南山: 指作者所居住的地方,象征着隐逸的生活。
- 杜: 杜鹃花,象征春天的来临。
- 二千石: 古代官职,代表一定的官位和俸禄。
- 中妇: 中年的女性,指诗人的妻子。
- 银甲: 银色的铠甲,象征战斗或军事。
- 宜春: 适合春天,象征着春天的美好。
- 几回: 表示次数不多。
- 战伐: 战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维崧(约1645-1711),清代诗人,原籍福建,后迁居江西。以诗才著称,尤善于咏怀和抒情,风格多变,兼具古典和抒情的特点。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清朝中期,作者在南山附近的伯父园亭游玩,感受到自然景色与生活的对比,体现了对现实与个人生活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从园亭的自然景色出发,描绘了一幅和谐美好的田园生活画面,然而在这欢快的背后却隐含着对战争的忧虑。开头两句通过描写环境和家人,表现了一种安逸的生活状态,南山的近在咫尺,似乎预示着一种宁静的生活。接着提及的小儿和中妇,展现了家庭的和谐与乐趣。小儿的官职象征着希望和光明的未来,而中妇的乐器则是家庭快乐的象征。
然而,最后两句则突显了诗人心中的忧虑,尽管在欢庆的时刻,战乱却年年不息,表现了诗人对社会动荡的无奈与悲哀。诗人在赏景中感慨现实,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揭示出人生的无常和家庭生活的脆弱,深刻地反映了诗人对时代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赐第南山近: 描述了作者的居所,表达了对自然环境的亲近感。
- 为园下杜偏: 圆下的杜鹃花偏偏绽放,象征春天的美好和生命的活力。
- 小儿二千石: 诗人对子女的期望和骄傲表现出家庭的成就感。
- 中妇十三弦: 中年的妻子在弹奏乐器,象征着家庭的温馨和生活的乐趣。
- 缓夜弹银甲: 夜晚轻声弹奏,暗示着生活的安宁与战斗的隐忧。
- 宜春贴锦钿: 装饰春天的锦缎,传达出美好的生活愿景。
- 几回行乐处: 提及欢庆的次数,表现出生活的珍贵与短暂。
- 战伐自年年: 战争的常态化使得这份安宁显得脆弱无常。
修辞手法:
- 对仗: 诗中上下句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象征: 杜鹃花和银甲象征着生活的美好与战争的残酷,形成鲜明对比。
- 拟人: “缓夜弹银甲”赋予了夜晚以人的情感,增添了诗的意境。
意象分析:
- 南山: 象征隐逸与宁静。
- 杜鹃花: 象征春天与生命的希望。
- 小儿二千石: 代表未来的希望与成就。
- 中妇十三弦: 代表家庭的温暖与和谐。
- 银甲: 象征战争与残酷现实的隐忧。
- 锦钿: 象征美好与繁华的生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南山”主要象征什么? A. 战争
B. 隐逸与宁静
C. 财富 -
“小儿二千石”意味着什么? A. 小儿子考中高官
B. 小儿子年纪太小
C. 小儿子不务正业 -
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A. 赞美自然
B. 反映家庭生活与战乱的对比
C. 描写节日的欢庆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月下独酌》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作品相比,陈维崧更加强调家庭生活的温馨与外界的动荡,而王维则更多地表现对自然的沉醉与孤独。两者都表达了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但角度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
- 《陈维崧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