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上方寺铁塔》
时间: 2025-01-25 23:29:45意思解释
登上方寺铁塔
作者:陈维崧 〔清代〕
原文展示
栏楯浮空去。划玲珑榴皮石发,青红无数。看尽宣和风景好,又看宫娥北渡。有多少梨花夜雨。西望铜驼荆榛里,算千秋老辈唯吾汝。晋宋事,总尘土。鸿蒙一气凭斟取。蹑丹梯千盘百级,上通玄圃。根插中原维地轴,其下黄河一缕。曾经过怒潮煎煮。无限西风神州恨,倩相轮做尽兴亡谱。铃铎响,自相语。
白话文翻译
栏杆高耸入空,宛如浮在空中。那玲珑的榴皮石,色彩斑斓,青红交错。放眼看去,宣和时期的美景尽收眼底,还能看到宫娥渡过北方的江河。想想那些在梨花夜雨中绽放的美丽,西望铜驼山,荆榛丛生,千秋历史中,唯有你我相依。晋朝和宋朝的事情,都不过是尘土。鸿蒙之气,任我斟酌。脚踏千阶丹梯,直通天上的玄圃。根深扎于中原,正如地轴一般,脚下流淌着一缕黄河。曾在怒潮中经历煎熬。无尽的西风中,神州大地的遗憾,愿轮回能够写尽兴亡的历史。铃铎声响起,仿佛在自言自语。
注释
- 栏楯:栏杆,指高塔的护栏。
- 玲珑榴皮石:指石材的美丽和精致,榴皮石是某种石材。
- 宣和:北宋时期的年号,代表繁荣的文化和美景。
- 铜驼:指铜驼山,古人用以指代某些名山。
- 荆榛:指灌木丛生的地方,象征荒凉。
- 鸿蒙:宇宙未开之时的状态,表示混沌。
- 玄圃:道教所称的理想境界,代表着高远的追求。
- 黄河:中国的母亲河,象征着中华民族。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陈维崧,清代诗人,擅长诗词,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观和人文情怀,风格清新雅致。
创作背景:该诗创作于诗人游览方寺铁塔时,表达了对历史的感慨和对美景的赞美,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氛围。
诗歌鉴赏
这首诗在形式上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致描绘,呈现出诗人对历史和人生的深刻思考。开头部分以“栏楯浮空去”引入,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诗人站在高塔之上,俯瞰大地。诗中提到的“青红无数”不仅描绘了美丽的景色,也暗示了历史的复杂与多样。
在中间部分,诗人回忆历史,提到“晋宋事,总尘土”,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无奈与感慨。通过“鸿蒙一气凭斟取”的句子,诗人将历史的厚重与个人的感受相结合,展现出一种哲学的深度。
最后,诗人以“铃铎响,自相语”收尾,意象生动,仿佛在诉说着历史的轮回与不可逆转的命运。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给人以深思,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有自然的清新气息。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栏楯浮空去:表达栏杆高耸的感觉,给人一种悬空的视觉印象。
- 划玲珑榴皮石发,青红无数:描绘石材的细腻与多彩,传达了自然的美。
- 看尽宣和风景好:回顾历史时期的美好景色,反映了对往昔的怀念。
- 有多少梨花夜雨:象征着青春与美好的回忆。
- 西望铜驼荆榛里:展现了历史的荒凉与沧桑。
- 算千秋老辈唯吾汝:强调人与历史的关系,感叹历史的变迁。
- 晋宋事,总尘土:历史的无情与短暂,提醒人们珍惜当下。
- 鸿蒙一气凭斟取:哲理性思考,强调历史的复杂性。
- 蹑丹梯千盘百级:描绘攀登的艰难,象征追求理想的过程。
- 根插中原维地轴:强调文化的根基与延续。
- 无限西风神州恨: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 倩相轮做尽兴亡谱:历史的循环与无常,暗示兴亡交替。
- 铃铎响,自相语:结尾的哲理性反思,象征历史的回响。
修辞手法:
- 比喻:用“栏楯浮空去”比喻高塔的巍峨。
- 对仗:如“青红无数”与“梨花夜雨”,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铃铎响起仿佛在自语,赋予无生命的物体以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美景的描绘和历史的反思,表现了诗人对生命的思考与对历史的感慨。历史的变迁与个人的命运交织在一起,展现出一种悲凉而又深刻的哲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栏楯:象征着高远与追求。
- 榴皮石:代表自然之美。
- 梨花夜雨:象征青春与美好回忆。
- 铜驼:历史的象征。
- 黄河:中华文化的根基。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历史时期是哪个?
- A. 唐朝
- B. 晋宋
- C. 明朝
-
诗的最后一句“铃铎响,自相语”表达了什么?
- A. 自言自语
- B. 历史的回响
- C. 自我反省
答案:
- B. 晋宋
- B. 历史的回响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庐山谣》
- 杜甫《登高》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陈维崧《登上方寺铁塔》与王维《山居秋暝》:都描绘了自然与人生的哲理,但前者更侧重历史的感慨,后者更注重自然的宁静。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作品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历史与文化的交汇:古诗词中的思想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