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国行》
时间: 2025-01-11 20:53:31
呜呼济艰乏才兮,儒冠容容。
佞头不斩兮,侠剑无功。
君恩友仇两未报,死于贼手毋乃非英雄。
割慈忍泪出国门,掉头不顾吾其东。
东方古称君子国,种族文教咸我同。
尔来封狼逐逐磨齿瞰西北,唇齿患难尤相通。
大陆山河若破碎,巢覆完卵难为功。
我来欲作秦廷七日哭,大邦犹幸非宋聋。
却读东史说东故,卅年前事将毋同。
城狐社鼠积威福,王室蠢蠢如赘癕。
浮云蔽日不可扫,坐令蝼蚁食应龙。
可怜志士死社稷,前仆后起形影从。
一夫敢射百决拾,水户萨长之间流血成川红。
尔来明治新政耀大地,驾欧凌美气葱茏。
旁人闻歌岂闻哭,此乃百千志士头颅血泪回苍穹。
吁嗟乎!
男儿三十无奇功,誓把区区七尺还天公。
不幸则为僧月照,幸则为南洲翁。
不然高山蒲生象山松荫之间占一席,守此松筠涉严冬,坐待春回终当有东风。
吁嗟乎!
古人往矣不可见,山高水深闻古踪。
潇潇风雨满天地,飘然一身如转蓬,披发长啸览太空。
前路蓬山一万重,掉头不顾吾其东。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呜呼济艰乏才兮,儒冠容容。佞头不斩兮,侠剑无功。君恩友仇两未报,死于贼手毋乃非英雄。割慈忍泪出国门,掉头不顾吾其东。东方古称君子国,种族文教咸我同。尔来封狼逐逐磨齿瞰西北,唇齿患难尤相通。大陆山河若破碎,巢覆完卵难为功。我来欲作秦廷七日哭,大邦犹幸非宋聋。却读东史说东故,卅年前事将毋同。城狐社鼠积威福,王室蠢蠢如赘癕。浮云蔽日不可扫,坐令蝼蚁食应龙。可怜志士死社稷,前仆后起形影从。一夫敢射百决拾,水户萨长之间流血成川红。尔来明治新政耀大地,驾欧凌美气葱茏。旁人闻歌岂闻哭,此乃百千志士头颅血泪回苍穹。吁嗟乎!男儿三十无奇功,誓把区区七尺还天公。不幸则为僧月照,幸则为南洲翁。不然高山蒲生象山松荫之间占一席,守此松筠涉严冬,坐待春回终当有东风。吁嗟乎!古人往矣不可见,山高水深闻古踪。潇潇风雨满天地,飘然一身如转蓬,披发长啸览太空。前路蓬山一万重,掉头不顾吾其东。
白话文翻译:
唉!国家艰难却缺乏人才,儒生们只能空有其表。奸佞之徒的头颅不斩,侠士的剑也无用武之地。君王的恩情和朋友的仇恨都未报,死在贼人手中岂能算是英雄?忍痛割爱,含泪离开国门,头也不回地向东而去。东方自古被称为君子之国,种族和文化教育都与我相同。近年来,狼群般的敌人磨牙霍霍,窥视着西北方,唇齿之间的患难更加相通。大陆的山河仿佛破碎,巢穴倾覆,完好的蛋也难以保全。我来到这里,想要像秦廷那样痛哭七日,幸好大国不至于像宋国那样聋。翻阅东方的历史,讲述东方的故事,三十年前的事情似乎又要重演。城中的狐狸和社庙的老鼠积累了威势和福气,王室如同赘瘤一般蠢蠢欲动。浮云遮住了太阳,无法扫除,使得蝼蚁也能蚕食应龙。可怜那些为社稷而死的志士,前仆后继,形影不离。一人敢于射箭,百人拾箭,水户和萨长之间血流成河。近年来,明治的新政照耀大地,凌驾于欧洲和美国之上,气势蓬勃。旁人听到歌声,岂能听到哭泣,这是无数志士的头颅和血泪回归苍穹。唉!三十岁的男儿没有非凡的功绩,誓要将这七尺之躯还给天公。如果不幸,就成为僧月照,幸运的话,就成为南洲翁。否则,就在高山、蒲生、象山、松荫之间占据一席之地,坚守这片松筠,度过严冬,坐等春天回来,终将有东风。唉!古人已逝,不可再见,山高水深,听闻古人的踪迹。风雨潇潇,满天地,我飘然一身,如同转蓬,披发长啸,仰望太空。前方有万重蓬山,头也不回地向东而去。
注释:
- 济艰乏才:指国家在艰难时期缺乏人才。
- 儒冠容容:儒生们只能空有其表,没有实际才能。
- 佞头不斩:奸佞之徒的头颅不斩,指奸臣未被清除。
- 侠剑无功:侠士的剑也无用武之地,指侠士无法发挥作用。
- 君恩友仇:君王的恩情和朋友的仇恨。
- 割慈忍泪:忍痛割爱,含泪离开。
- 君子国:指东方国家,自古被称为君子之国。
- 封狼逐逐:比喻敌人磨牙霍霍,窥视着。
- 唇齿患难:比喻关系密切,患难与共。
- 秦廷七日哭:比喻痛哭流涕,表达深切的忧国之情。
- 宋聋:比喻国家昏庸无能。
- 城狐社鼠:比喻城中的奸佞之徒和社庙的老鼠。
- 赘癕:比喻王室如同赘瘤一般蠢蠢欲动。
- 浮云蔽日:比喻奸佞之徒遮蔽了君王的视线。
- 蝼蚁食应龙:比喻小人得志,蚕食英雄。
- 水户萨长:指日本的地名,比喻血流成河。
- 明治新政:指日本明治维新后的新政。
- 僧月照、南洲翁:指日本历史上的著名人物。
- 松筠涉严冬:比喻坚守信念,度过艰难时期。
- 东风:比喻希望和转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晚号梁任公,广东新会人,清末民初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他是戊戌变法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也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改良派代表人物。梁启超的诗歌多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个人理想的追求,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和时代特征。
创作背景: 《去国行》是梁启超在清末民初时期创作的一首诗,当时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之中,国家命运岌岌可危。梁启超在诗中表达了对国家艰难时期的忧虑,对奸佞之徒的痛恨,以及对个人理想的追求。诗中提到的“割慈忍泪出国门”反映了梁启超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不得不离开祖国的无奈和悲愤。
诗歌鉴赏:
《去国行》是梁启超在清末民初时期创作的一首充满忧国忧民情感的诗。诗中,梁启超通过对国家艰难时期的描绘,表达了对奸佞之徒的痛恨和对个人理想的追求。诗的开头,“呜呼济艰乏才兮,儒冠容容。佞头不斩兮,侠剑无功。”直接点出了国家在艰难时期缺乏人才,奸佞之徒未被清除,侠士的剑也无用武之地的现实。接着,“君恩友仇两未报,死于贼手毋乃非英雄。”表达了梁启超对君王的恩情和朋友的仇恨都未报的遗憾,以及对英雄的定义的思考。
诗中,“割慈忍泪出国门,掉头不顾吾其东。”反映了梁启超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不得不离开祖国的无奈和悲愤。他通过对东方国家的描绘,表达了对东方文化的认同和对未来的希望。诗的结尾,“潇潇风雨满天地,飘然一身如转蓬,披发长啸览太空。前路蓬山一万重,掉头不顾吾其东。”以风雨飘摇的景象,象征国家的动荡和个人命运的不确定,同时表达了对未来的坚定信念和决心。
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凝练,通过对国家命运和个人理想的描绘,展现了梁启超作为一位思想家和政治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浮云蔽日”、“蝼蚁食应龙”等,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呜呼济艰乏才兮,儒冠容容。佞头不斩兮,侠剑无功。
- 表达了国家在艰难时期缺乏人才,儒生们只能空有其表,奸佞之徒未被清除,侠士的剑也无用武之地的现实。
-
君恩友仇两未报,死于贼手毋乃非英雄。
- 表达了梁启超对君王的恩情和朋友的仇恨都未报的遗憾,以及对英雄的定义的思考。
-
割慈忍泪出国门,掉头不顾吾其东。
- 反映了梁启超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不得不离开祖国的无奈和悲愤。
-
东方古称君子国,种族文教咸我同。
- 表达了对东方文化的认同和对未来的希望。
-
尔来封狼逐逐磨齿瞰西北,唇齿患难尤相通。
- 比喻敌人磨牙霍霍,窥视着西北方,唇齿之间的患难更加相通。
-
大陆山河若破碎,巢覆完卵难为功。
- 比喻大陆的山河仿佛破碎,巢穴倾覆,完好的蛋也难以保全。
-
我来欲作秦廷七日哭,大邦犹幸非宋聋。
- 比喻痛哭流涕,表达深切的忧国之情,幸好大国不至于像宋国那样聋。
-
却读东史说东故,卅年前事将毋同。
- 翻阅东方的历史,讲述东方的故事,三十年前的事情似乎又要重演。
-
城狐社鼠积威福,王室蠢蠢如赘癕。
- 比喻城中的奸佞之徒和社庙的老鼠积累了威势和福气,王室如同赘瘤一般蠢蠢欲动。
-
浮云蔽日不可扫,坐令蝼蚁食应龙。
- 比喻奸佞之徒遮蔽了君王的视线,使得蝼蚁也能蚕食应龙。
-
可怜志士死社稷,前仆后起形影从。
- 表达了梁启超对为社稷而死的志士的同情,以及对前仆后继的志士精神的赞扬。
-
一夫敢射百决拾,水户萨长之间流血成川红。
- 比喻一人敢于射箭,百人拾箭,水户和萨长之间血流成河。
-
尔来明治新政耀大地,驾欧凌美气葱茏。
- 表达了梁启超对明治新政的赞赏,以及对日本凌驾于欧洲和美国之上的气势的描述。
-
旁人闻歌岂闻哭,此乃百千志士头颅血泪回苍穹。
- 表达了梁启超对旁人只闻歌声,不闻哭泣的感慨,以及对无数志士的头颅和血泪回归苍穹的哀悼。
-
吁嗟乎!男儿三十无奇功,誓把区区七尺还天公。
- 表达了梁启超对三十岁的男儿没有非凡功绩的遗憾,以及对将七尺之躯还给天公的决心。
-
不幸则为僧月照,幸则为南洲翁。
- 表达了梁启超对不幸成为僧月照,幸运成为南洲翁的思考。
-
不然高山蒲生象山松荫之间占一席,守此松筠涉严冬,坐待春回终当有东风。
- 表达了梁启超对在高山、蒲生、象山、松荫之间占据一席之地,坚守信念,度过严冬,坐等春天回来的决心。
-
吁嗟乎!古人往矣不可见,山高水深闻古踪。
- 表达了梁启超对古人已逝,不可再见的感慨,以及对山高水深,听闻古人的踪迹的追忆。
-
潇潇风雨满天地,飘然一身如转蓬,披发长啸览太空。
- 以风雨飘摇的景象,象征国家的动荡和个人命运的不确定,同时表达了对未来的坚定信念和决心。
-
前路蓬山一万重,掉头不顾吾其东。
- 表达了梁启超对前方有万重蓬山的描绘,以及对头也不回地向东而去的决心。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封狼逐逐磨齿瞰西北”、“浮云蔽日不可扫”、“蝼蚁食应龙”等,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 拟人:如“城狐社鼠积威福”、“王室蠢蠢如赘癕”等,赋予了事物以人的特征,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
- 对仗:如“君恩友仇两未报”、“割慈忍泪出国门”等,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主题思想:
《去国行》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表达梁启超对国家艰难时期的忧虑,对奸佞之徒的痛恨,以及对个人理想的追求。诗中通过对国家命运和个人理想的描绘,展现了梁启超作为一位思想家和政治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体现了梁启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意象分析:
- 封狼逐逐:比喻敌人磨牙霍霍,窥视着西北方。
- 浮云蔽日:比喻奸佞之徒遮蔽了君王的视线。
- 蝼蚁食应龙:比喻小人得志,蚕食英雄。
- 水户萨长:指日本的地名,比喻血流成河。
- 明治新政:指日本明治维新后的新政。
- 僧月照、南洲翁:指日本历史上的著名人物。
- 松筠涉严冬:比喻坚守信念,度过艰难时期。
- 东风:比喻希望和转机。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梁启超在《去国行》中提到的“割慈忍泪出国门”反映了他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不得不离开祖国的: A. 无奈和悲愤 B. 喜悦和期待 C. 平静和从容 D. 愤怒和反抗
-
诗中“浮云蔽日不可扫,坐令蝼蚁食应龙”比喻了什么? A. 小人得志,蚕食英雄 B. 君王英明,小人无机可乘 C. 国家繁荣,人才辈出 D. 社会和谐,人人平等
-
梁启超在诗中提到的“明治新政”是指哪个国家的政治变革? A. 中国 B. 日本 C. 韩国 D. 越南
-
诗中“潇潇风雨满天地,飘然一身如转蓬”象征了什么? A. 国家的动荡和个人命运的不确定 B. 国家的繁荣和个人命运的确定 C. 国家的和平和个人命运的稳定 D. 国家的衰败和个人命运的衰落
答案:
- A
- A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梁启超的其他诗作,如《少年中国说》、《爱国歌》等,都体现了他的爱国情怀和政治理想。
- 其他清末民初诗人的作品,如康有为的《大同书》、谭嗣同的《狱中题壁》等,也都反映了这一时期诗人的忧国忧民情感。
诗词对比:
- 梁启超的《去国行》与康有为的《大同书》在主题上有所不同,前者更多表达了个人的无奈和悲愤,后者则更多表达了对未来社会的理想和憧憬。
- 梁启超的《去国行》与谭嗣同的《狱中题壁》在情感上有所不同,前者更多表达了对国家的忧虑和对个人理想的追求,后者则更多表达了对死亡的坦然和对理想的坚守。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梁启超全集》
- 《中国近代文学史》
- 《中国近代思想史》
- 《中国近代史》
以上是对梁启超的《去国行》的详细解析和相关资料推荐,希望能够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