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子 其五 重午书怀》

时间: 2025-02-04 14:09:10

年年端午又今朝。

鬓萧萧。

思摇摇。

应是南风,湘浦正波涛。

千古独醒魂在否,无处问,有谁招。

何人帘幕倚兰皋。

看飞桡。

夺高标。

饶把笙歌,供笑醉陶陶。

孤坐小窗香一篆,弦绿绮,鼓离骚。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江城子 其五 重午书怀
作者: 陈著 〔宋代〕

年年端午又今朝。鬓萧萧。思摇摇。
应是南风,湘浦正波涛。
千古独醒魂在否,无处问,有谁招。
何人帘幕倚兰皋。看飞桡。夺高标。
饶把笙歌,供笑醉陶陶。
孤坐小窗香一篆,弦绿绮,鼓离骚。

白话文翻译:

每年端午佳节又到了,头发渐白,心中思绪摇曳不定。
应该是南风吹来,湘江上波涛汹涌。
千古以来,清醒的灵魂是否还在?无处可问,也没有人能召唤。
谁在帘幕旁倚靠着兰草,观看着飞船,追逐着高标?
纵然有笙歌相伴,也只是在陶醉的笑声中沉醉。
我独自坐在小窗前,香烟袅袅升起,弹着绿绮,鼓起《离骚》的曲调。

注释:

  • 端午: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传统节日,纪念屈原。
  • 鬓萧萧:指头发渐白,意味着年老。
  • 南风:意指温暖的南方风,带来端午的气息。
  • 湘浦:指湘江的岸边。
  • 千古独醒魂:指那些在历史长河中保持清醒的人。
  • 兰皋:指兰草生长的地方。
  • 飞桡:指快艇或船只,象征着远行。
  • 弦绿绮:指古代乐器绿绮,暗示音乐的优美。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著,宋代诗人,善于写词,作品常以个人情感为主,风格多样,富有音乐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词创作于端午节前后,诗人在此节日中感受到孤独和对往事的思考,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无奈与对生命的深刻感悟。

诗歌鉴赏:

《江城子 其五 重午书怀》通过端午节这一传统节日,引发了诗人对生命、时间和孤独的思考。作品开头以“年年端午又今朝”引入,表达了节日的轮回,暗示着时间的无情流逝。接着,诗人用“鬓萧萧”描绘了自己渐渐衰老的状态,增添了几分感伤。

“应是南风,湘浦正波涛”一句,既描绘了自然景象,又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波澜起伏。接下来的“千古独醒魂在否,无处问,有谁招”,更是将思绪引向历史的深邃与个人的孤独,令人感受到一种无所依托的迷惘。

最后几句“孤坐小窗香一篆,弦绿绮,鼓离骚”则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对艺术的追求。他在孤独中仍然坚持着对美的向往与音乐的陶醉,通过对《离骚》的吟唱,表达了对屈原精神的继承与敬仰。

整首词融情于景,情景交融,展示了诗人在端午节的感怀,体现了传统节日对个人情感的深刻影响。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年年端午又今朝:每年端午节又到了,时间的流逝如同年轮般清晰。
  2. 鬓萧萧:头发已白,暗示着年纪的增长和人生的无常。
  3. 思摇摇:思绪纷扰不定,内心的波动如同风吹拂。
  4. 应是南风,湘浦正波涛:南风拂面,湘江上波涛汹涌,喻示一种情感的激荡。
  5. 千古独醒魂在否,无处问,有谁招:历史长河中清醒的灵魂是否还存在,表达了对过往的追忆与无奈。
  6. 何人帘幕倚兰皋:问谁在兰草旁倚靠,营造出一种孤独的意境。
  7. 看飞桡,夺高标:观看快艇追逐高标,表现了对自由与追求的渴望。
  8. 饶把笙歌,供笑醉陶陶:即使有音乐相伴,也只是在笑声中沉醉,反映了内心的空虚。
  9. 孤坐小窗香一篆,弦绿绮,鼓离骚:独自坐在窗前,弹奏音乐,表达了孤独中的自我安慰。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鬓萧萧”比作岁月的流逝。
  • 对仗:如“看飞桡,夺高标”,形成强烈的音乐感。
  • 拟人:赋予自然界的风和水以情感,增强诗歌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端午节的描绘,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对孤独的思考,以及对艺术和美的向往,体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反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端午:象征着传统与节日情怀。
  • 南风:象征着温暖与思念。
  • 湘浦:代表着故乡与乡愁。
  • 飞桡:象征着自由与追求。
  • 笙歌:象征着欢乐与艺术。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的作者是哪个朝代的? A) 唐代
    B) 宋代
    C) 明代
    D) 清代

  2. 诗中提到的传统节日是什么? A) 中秋
    B) 端午
    C) 春节
    D) 元宵

  3. 诗人通过哪些意象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A) 鬓萧萧
    B) 飞桡
    C) 笙歌
    D) 湘浦

答案:

  1. B) 宋代
  2. B) 端午
  3. A) 鬓萧萧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离骚》(屈原):同样表达了对传统文化和个人情感的思考。
  •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表现了诗人对人生和远行的感慨。

诗词对比:

  • 《月夜忆舍弟》(杜甫):同样展现了对亲情的思念与孤独的感受,反映出不同历史时期诗人对人生的思考。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古代诗词鉴赏指南》
  • 《陈著与宋代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