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室如晦处有通光,内外相须是直方。认取青毡为旧物,要看鸣凤在朝阳。
白话文翻译:
房间暗淡,却有光线透过,内外相辅相成,自然方正。认得那块青色的毡子是旧物,要看那鸣凤在朝阳中翱翔。
注释:
- 室如晦:房间像是黑暗的,形容环境幽暗。
- 通光:透出光亮,指有光线进入。
- 内外相须:内外需要彼此依赖,相互支撑。
- 青毡:一种青色的毡子,通常用作地毯或座垫。
- 鸣凤:比喻优秀的人才或美好的事物,凤凰在这里象征光辉与荣耀。
- 朝阳:晨光,象征新的开始与希望。
典故解析:
“鸣凤”出自古代的神话,凤凰是祥瑞之鸟,象征着高洁与卓越,常常与贤人、才子相联。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陈著,宋代著名诗人,以清新脱俗的风格享有盛名。他的作品多体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情的细腻观察。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宋代,反映了当时士人对高洁理想的追求,以及对生活环境的独特感受。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幽静而充满光明的空间,表达了诗人心中对高洁理想的向往。首句“室如晦处有通光”开头便设置了对比,暗示在看似昏暗的环境中,仍然存在着光明的希望,暗示着诗人的乐观态度。接下来的“内外相须是直方”更是强调了内外和谐,强调了空间的方正与秩序,暗示了诗人追求的生活理想。最后两句“认取青毡为旧物,要看鸣凤在朝阳”则通过对旧物的认同与对未来美好的期待,传达出一种对传统与新生的辩证关系,带有哲思的意味。这首诗不仅仅是对环境的描写,更是对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表现出诗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第一句:营造出一种幽暗的氛围,反衬出光明的珍贵。
- 第二句:表达了内外环境的相辅相成,强调和谐的生活状态。
- 第三句:通过旧物的认同,传达一种对过去的怀念与珍视。
- 第四句:展现出对未来美好事物的期待,象征着光明和希望。
-
修辞手法:
- 对比:暗与光的对比,突出光明的珍贵。
- 象征:青毡象征着传统与根基,鸣凤象征着理想与追求。
-
主题思想:诗歌表达了对生活环境和人生理想的思考,强调内外和谐的重要性,反映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 光:象征希望和美好,代表着未来的光明。
- 青毡:代表过去的珍贵与传统的延续。
- 鸣凤:象征美好的理想与追求的成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鸣凤”象征什么? A. 旧物
B. 美好理想
C. 暗淡环境
D. 内外和谐 -
诗句“室如晦处有通光”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A. 悲伤
B. 希望
C. 忧虑
D. 愤怒 -
“青毡”在诗中有什么象征意义?
A. 新的开始
B. 传统和珍视
C. 生活的压抑
D. 未来的成功
答案:1-B, 2-B, 3-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将进酒》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 对比陈著的诗与李白的《将进酒》,两者都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但陈著更侧重于内心的和谐美,而李白则表现出豪放的情感与对酒的享受。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诗经与古诗词的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