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明日又元日,村祠一哄人。
溪山浑是雨,镫火若为春。
忍见饥成鬼,痴将饱望神。
谁知生意处,官好自忧民。
白话文翻译:
明天就是元宵节,村里的祠堂里热闹非凡。
溪水和山峦都被雨淋湿,灯火仿佛带来了春天的气息。
我无法忍受饥饿像鬼一样折磨人,却又傻傻地期待能吃上饱饭。
谁知道生存的艰辛,官员却只顾自己安享,不为百姓忧虑。
注释:
字词注释:
- 元日:指元宵节,即农历正月十五。
- 村祠:村里的祠堂,通常用来祭祖和举行活动的场所。
- 溪山:溪流和山峦,此处指自然环境。
- 镫火:灯火,指灯光。
- 忍见:忍受看到。
- 饥成鬼:形容因饥饿而显得瘦弱,像鬼一样。
- 痴将饱望神:傻傻地希望能够饱食。
- 生意处:生存之地,生活的环境。
典故解析: 该诗涉及的典故较少,主要反映了宋代社会的现实状况,尤其是农民的生活困境和对官员的不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著是宋代的一位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其作品多表现对民生疾苦的关注,风格正直、感情真挚。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元宵节前夕,诗人通过对节日景象的描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困境,表现了他对人民生活艰辛的关心,以及对官员漠视民生的无奈与愤懑。
诗歌鉴赏:
《元夕风雨》通过对元宵节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和对民生问题的关注。诗的开头“明日又元日,村祠一哄人”描绘了节日的热闹场景,但随着诗句的推进,诗人逐渐揭示出隐藏在欢庆背后的悲凉。溪山浑是雨,雨水似乎在洗刷着人们的欢乐,而灯火的温暖却无法驱散人们心中的寒意。
“忍见饥成鬼,痴将饱望神”的句子展现了诗人对饥饿人群的深切同情,他无法忍受看到人们因饥饿而消瘦的痛苦,却又无奈地期望能有温饱。最后一句“谁知生意处,官好自忧民”则是对当时社会官员冷漠态度的控诉,表达了对官员自私自利、不为百姓考虑的愤怒。
整首诗在对比中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冲突,既有节日的欢愉,也有对生活艰辛的深刻思考。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真实的情感,诗人成功塑造了一个复杂而真实的社会图景。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明日又元日:预示着节日的来临,带来欢愉的气氛。
- 村祠一哄人:人们聚集在村祠,热闹非凡,显示出节日的喜庆。
- 溪山浑是雨:雨水浸润了大地,暗示着自然界的悲凉,和人们的欢乐形成对比。
- 镫火若为春:灯火的温暖似乎带来了春天的气息,但实际上却掩盖了生活的苦楚。
- 忍见饥成鬼:诗人无法忍受看到他人因饥饿而变得消瘦。
- 痴将饱望神:形容对丰盛食物的渴望,体现了对生活改善的无奈期待。
- 谁知生意处:质疑社会中人们对生存的艰难缺乏理解。
- 官好自忧民:对官员冷漠态度的批判,反映了对社会不公的愤怒。
修辞手法:
- 对比:欢庆的场景与饥饿的苦痛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
- 拟人:将饥饿比作鬼,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饥饿给人的痛苦。
- 比喻:用“灯火若为春”比喻温暖的灯光,暗示节日的希望与现实的无奈。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民众疾苦的关心与对社会不公的控诉,诗人在欢庆节日的表象下,深刻揭示了人们生活的艰辛,反映了对官员漠视民生的失望与愤怒。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元日:象征着团圆和希望,但在诗中反映出一种讽刺。
- 溪山:自然的意象,传达出一种沉重的气氛。
- 镫火:象征温暖与安宁,但在此却显得微不足道。
- 饥成鬼:饥饿的象征,表现了生活的困顿与艰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元日”指的是哪个节日?
A. 端午节
B. 中秋节
C. 元宵节
D. 春节 -
诗中提到的“村祠”主要是用来做什么的?
A. 祭祖和举行活动
B. 供奉神明
C. 村民聚会
D. 休息的地方 -
“忍见饥成鬼”中的“鬼”指的是什么?
A. 形容人瘦弱
B. 形容人精神
C. 形容人快乐
D. 形容人富有
答案:
- C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月下独酌》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杜甫《春望》与陈著《元夕风雨》都有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但杜甫更多地表现了战乱中人民的苦难,而陈著则关注节日里民生的困境。两者都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的不平等的深刻思考。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全宋诗》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以上为《元夕风雨》的详细解析与学习资料,希望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