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历阳十咏之八百福寺
作者: 贺铸 〔宋代〕
文昌西郭居,修竹闭环堵。
琴樽不复存,青莲开梵宇。
尘纷晦遗像,粉绘才可睹。
拜莫愧无言,长哦君乐府。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写的是位于文昌西边的福寺,寺外有修竹环绕,显得幽静而封闭。琴樽早已不见踪影,寺内的青莲则在佛宇中盛开。寺里尘埃纷飞,模糊了佛像,只有用粉彩绘制的形象可以看见。对佛的拜谒使我感到无言以对,唯有长声吟唱《君乐府》的乐章。
注释
字词注释:
- 文昌:指文昌帝君,是道教的一位神祇,掌管文运。
- 郭:城墙外的区域。
- 环堵:环绕的墙壁,表示封闭。
- 琴樽:古代用来放置乐器的器具,此处指琴的存在。
- 青莲:象征清净和高洁的佛教意象。
- 梵宇:佛教的殿堂或寺庙。
- 尘纷:尘埃纷飞,暗示环境的混乱。
- 粉绘:用粉彩绘制,表示佛像的表面装饰。
- 拜莫愧无言:在拜佛时感到无言以对,说明对佛的敬仰和自愧。
典故解析:
- 乐府:古代的诗歌形式,通常用来抒发情感,表达对神灵的敬仰与期盼。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贺铸(约 1052-1126),字方回,号大愚,宋代著名的词人、诗人,擅长咏物和抒情,作品多富有情感,风格清新、婉约。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贺铸晚年,时局动荡,诗人常常通过描写古寺、青莲等意象,寄托对佛教的信仰和对平静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贺铸的《历阳十咏之八百福寺》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个寂静而神圣的寺庙景象。诗中以“修竹闭环堵”开篇,生动描绘了寺庙的幽静与隔绝,仿佛让人感受到一种远离尘嚣的宁静。随后提到“琴樽不复存”,不仅暗示了过去的辉煌已不复存在,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遗憾与慨叹。
“青莲开梵宇”则将焦点转向佛教的清净与神圣,青莲在佛教中象征着纯洁和智慧。接着,诗人对寺庙内的描写变得略显沉重,“尘纷晦遗像”暗示了佛教文化在动荡岁月中的模糊与失落。这里的对比让人更加强烈地感受到诗人对往昔清净的怀念与对现实的无奈。
最后一句“拜莫愧无言,长哦君乐府”,不仅表达了诗人对佛的敬仰,也体现了他对人世间纷扰的无能为力。这种无言的敬意与内心的挣扎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诗人深邃的哲思与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文昌西郭居:描写寺庙的地理位置,营造出一种幽静的氛围。
- 修竹闭环堵:以竹子的环绕来表现环境的封闭与静谧,暗示人们在此地可以远离尘世的喧嚣。
- 琴樽不复存:表达对往昔文化的怀念,琴樽象征着高雅的艺术生活。
- 青莲开梵宇:青莲的盛开象征着纯净和佛教的高尚品格,表现出佛教文化的美好。
- 尘纷晦遗像:尘埃的纷飞使得佛像变得模糊,反映了历史的沉重和文化的遗失。
- 粉绘才可睹:只有用粉彩绘制的佛像才能得以看见,显示出对佛教文化的依恋与珍视。
- 拜莫愧无言:在拜佛的过程中感到无言以对,表达对佛的敬仰和自愧。
- 长哦君乐府:吟唱乐府诗,寄托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修辞手法:
- 对比:修竹的清幽与琴樽的缺失形成鲜明对比,反映出对过往繁华的怀念。
- 象征:青莲象征着清净,佛教文化的高尚。
- 比喻:将尘埃比作混乱的环境,与佛教的清净形成对照。
主题思想: 诗歌表达了对佛教文化的敬仰与对过往美好生活的怀念,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沉重与对现实的无奈,展示了一种超然的精神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文昌:象征文运昌盛,寄托对知识与文化的向往。
- 修竹:象征清幽与高洁,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
- 青莲:象征清净、智慧,体现佛教文化的纯粹。
- 尘纷:暗示世俗的纷扰,反映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贺铸的《历阳十咏之八百福寺》主要描写了哪个地方? A) 文昌南郭
B) 文昌西郭
C) 文昌东郭
D) 文昌北郭 -
诗中提到的“青莲”象征着什么? A) 财富
B) 清净与智慧
C) 权力
D) 友情 -
诗人对“琴樽不复存”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失落与怀念
B) 喜悦与满足
C) 无所谓的态度
D) 期待与希望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题西林壁》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贺铸的《历阳十咏之八百福寺》与王维的《山居秋暝》均描绘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贺铸侧重于佛教文化的敬仰,王维则更注重山水的宁静与个人的内心感受。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贺铸词选》
- 《古诗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