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学士秋怀一十五首》

时间: 2025-02-04 15:39:06

厚颜衰暑未甘衰,秋事于人却有期。

怯雨垂蕉全披靡,受风疏苇强扶持。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厚颜衰暑未甘衰,秋事于人却有期。怯雨垂蕉全披靡,受风疏苇强扶持。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复杂情感。尽管酷暑尚未完全消退,但秋天的到来似乎已成定局。面对即将到来的秋雨,摇曳的蕉叶显得无力,而疏落的芦苇却在风中依然坚韧地生存。

注释:

  • 厚颜:形容面皮厚,意即面对衰败的夏天不愿意承认其即将结束。
  • 衰暑:指炎热的夏季。
  • 怯雨:形容对秋雨的畏惧或无奈。
  • 垂蕉:指下垂的蕉树,通常用来象征秋天的萧瑟。
  • 疏苇:稀疏的芦苇,象征坚韧与适应力。

典故解析:

这首诗中没有明显的典故,但提到的蕉和苇都有丰富的文化象征。蕉常与夏天、热情联系,而苇则象征坚韧和柔韧。通过这两种植物的对比,反映出作者对秋天来临的复杂心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弥逊,宋代诗人,生于北宋时期,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和对自然的细腻观察而著称。生平经历较为平凡,但他在诗歌方面的成就却不容小觑。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秋季,正值时令交替之际,反映了诗人对季节变化的思考和对生命无常的感叹。

诗歌鉴赏:

李弥逊的《和学士秋怀一十五首》以浓厚的秋意打动人心。诗中“厚颜衰暑未甘衰”一句,表现出诗人对夏天残留的依恋和不舍,尽管明知夏天已经走向衰败。接着通过“秋事于人却有期”指出秋天的到来是无法避免的自然规律,彰显了人生的无常。后两句则通过蕉和苇的对比,传达出诗人对生命的思考:蕉的柔弱与无力象征了对变化的恐惧,而苇的坚韧则代表着对生活的不屈与适应。整首诗在细腻的描写中传达出深沉的哲理,给人以启示。

诗词解析:

  • 厚颜衰暑未甘衰:表现出诗人对夏季的依依不舍,尽管夏天已然衰退。
  • 秋事于人却有期:强调秋天的来临是必然的,象征着生命的更迭。
  • 怯雨垂蕉全披靡:描绘蕉叶在秋雨中的无力与脆弱,传达出对秋雨的畏惧。
  • 受风疏苇强扶持:表现出风中芦苇的顽强生命力,象征着适应与生存的智慧。

修辞手法:

  • 对比:蕉与苇的对比,突出生命的脆弱与坚韧。
  • 拟人:将植物赋予人的情感,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与对季节交替的思考,体现出诗人对生活的哲学理解。

意象分析:

  • :象征柔弱与依赖,反映出对变化的恐惧。
  • :象征坚韧与适应,展示生命的顽强。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衰暑”是指什么? A. 秋天
    B. 炎热的夏天
    C. 冬天
    D. 春天

  2. “怯雨垂蕉全披靡”中的“怯雨”意指? A. 喜欢雨水
    B. 对雨水感到畏惧
    C. 不怕雨水
    D. 享受雨水

  3. 诗中对蕉和苇的描写主要表现了什么主题? A. 夏天的美好
    B. 生命的脆弱与坚韧
    C. 秋天的丰收
    D. 春天的希望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白居易《秋夕》

诗词对比:

李白的《静夜思》与李弥逊的《秋怀》都通过自然景象传达情感,但李白更多的是对故乡的思念,而李弥逊则关注于生命的变化与季节的交替,两者都展示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李弥逊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