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隐者陈无隅二首》

时间: 2025-01-27 03:24:53

柴门寂寂闭山光,客至供糜有二方。

谁存唐衢归魏阙,肯令五适老阌乡。

藕塘待晚对幽壑,竹院消闲近宝坊。

用舍由时姑袖手,岂无真乐在濠梁。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次韵隐者陈无隅二首
作者: 李弥逊 〔宋代〕

柴门寂寂闭山光,
客至供糜有二方。
谁存唐衢归魏阙,
肯令五适老阌乡。
藕塘待晚对幽壑,
竹院消闲近宝坊。
用舍由时姑袖手,
岂无真乐在濠梁。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隐者的生活情景。柴门静静地关着,阳光照射在山间,来访的客人带来了两种饭食。谁还记得唐朝的繁华与魏阙的荣耀呢?又有谁愿意让五位老者回到阌乡呢?在藕塘边等着晚霞,面对静谧的幽谷;在竹院中悠闲消磨时光,靠近宝坊的宁静。对于生活的取舍,随时随地都可以放手,难道在濠梁之上就没有真正的快乐吗?

注释

  • 柴门:指的是木制的门,通常用于隐者的居所,象征隐逸生活。
  • :指的是一种米食,这里作为招待客人的食物。
  • 唐衢:唐朝的道路,代表繁华的过去。
  • 魏阙:魏朝的宫阙,寓意古代的权势和地位。
  • 阌乡:阌乡是一个隐士的地方,象征着世外桃源。
  • 藕塘:荷藕的池塘,象征自然和宁静。
  • 宝坊:古代的寺庙或宅邸,代表精神寄托。
  • 濠梁:指濠水边的桥梁,象征着放松与快乐的场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弥逊是宋代著名的诗人,以其清新的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著称。他的诗作多以隐逸生活、自然景观为题材,展现了他对世俗生活的超脱与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一个宁静的隐居时光,可能是在与友人相聚之际,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赞美以及对繁华世界的反思。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隐者的生活场景,表现了诗人对简单生活的向往和对权势地位的淡泊。开篇以“柴门寂寂”引入,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接着“客至供糜”描绘了友人来访的情景,显示出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温暖情谊。接下来的句子则转向对过去繁华的追忆,反映了诗人对世俗繁华的冷漠与超然。最后,诗人通过对自然美景的描绘,表达了在幽静之地寻找内心真正快乐的理想。

整首诗在意象上流畅自然,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尤其是对隐者生活的理想和对闲适时光的珍视,令人感受到一种超然的宁静与和谐。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柴门寂寂闭山光:草木茂盛,山光明媚,柴门紧闭,显示出隐者的宁静生活。
  2. 客至供糜有二方:来访者带来了两种食物,表达了人际间的温情。
  3. 谁存唐衢归魏阙:感叹人们对繁华的追求和对历史的遗忘。
  4. 肯令五适老阌乡:五位老者是否愿意回到阌乡,反映出诗人对隐逸的向往。
  5. 藕塘待晚对幽壑:在荷塘边静候晚霞,幽静的山谷让人心旷神怡。
  6. 竹院消闲近宝坊:竹子的院落中消磨时光,显得悠闲自在。
  7. 用舍由时姑袖手:对生活的取舍随时而变,显示出一种随意和洒脱。
  8. 岂无真乐在濠梁:在濠梁之上,是否就没有真正的快乐?反问中表达了对自然宁静的向往。

修辞手法

  • 对仗:如“藕塘待晚对幽壑,竹院消闲近宝坊”,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如将生活的简单与快乐比作隐者的宁静生活,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哲学思考。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思想在于对隐逸生活的赞美与对繁华世界的反思,强调了在自然中寻求内心真正快乐的理想。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柴门:象征隐逸与宁静的生活。
  • 藕塘:代表自然之美,宁静安详。
  • 濠梁:象征放松与快乐的场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糜”指的是什么?

    • A. 米食
    • B. 面食
    • C. 水果
    • D. 蔬菜
  2. 诗中“藕塘待晚对幽壑”的意象主要表达了什么?

    • A. 人际关系
    • B. 自然的美
    • C. 社会地位
    • D. 经济繁荣
  3. 诗人对唐衢和魏阙的态度是?

    • A. 怀念
    • B. 追求
    • C. 冷漠
    • D. 赞美

答案

  1. A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诗词对比

  • 王维《山居秋暝》:皆强调隐逸与自然之美,但王维更侧重于秋天的宁静与美景,而李弥逊则通过人与自然的关系,表达对生活的哲学思考。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