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后(一作新晴后)》

时间: 2025-01-11 01:27:31

住处近山常足雨,闻晴z4曝旧芳茵。

立秋日后无多热,渐觉生衣不著身。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住处近山常足雨,
闻晴曝旧芳茵。
立秋日后无多热,
渐觉生衣不著身。

白话文翻译:

我住在靠近山的地方,常常有雨水缠绵;听到阳光明媚的日子,才将旧的芳草铺开在阳光下。立秋之后天气并不太热,渐渐地感觉衣服穿在身上似乎都不太合适。

注释:

  • 住处:住的地方。
  • 常足雨:常常有足够的雨水。
  • 闻晴:听到天气转晴。
  • :晒,暴露在阳光下。
  • 芳茵:芳香的草地。
  • 立秋: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意为秋天开始。
  • 生衣:新衣服。
  • 不著身:感觉不贴身。

典故解析:

“立秋”是中国传统节气之一,象征着秋天的来临。在古代,立秋不仅意味着季节的变化,也与农事活动息息相关,因此诗中提到的天气变化与生活的节奏紧密相连。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王建,字子建,晚唐时期的诗人,生活在唐代中期,以写田园诗和咏怀诗著称。他的诗多描写山水田园景色和个人感受,写作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秋季,表现了诗人对秋天的细腻感受以及对自然变化的敏锐观察,反映出一种淡雅的生活情趣。

诗歌鉴赏:

王建的《秋日后》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秋天的气息和生活的宁静。在这首诗中,诗人采用了近山常有雨的环境描写,突出了自然的变化和季节的交替。诗的开头,“住处近山常足雨”,让人感受到一种幽静的生活氛围,山雨的滋润使得环境清新而湿润,随后提到“闻晴曝旧芳茵”,则表达了对阳光明媚日子的向往,似乎在说,经历了雨水的洗礼后,阳光下的自然显得更加迷人。

“立秋日后无多热”一句,准确地捕捉了秋季初期的气候特征,既有温度的变化,也暗示了时光的流逝,生活的节奏也随之变得舒缓。最后一句“渐觉生衣不著身”,则表现了诗人对季节更替的敏感,感受到秋季的气息已经悄然来临,衣物的厚薄也随之调整,这种细腻的观察让人感受到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对自然的亲密关系。

整首诗在描写自然的同时,也隐含着诗人对生活的哲思,表达了对四季轮回的领悟和对生活之美的珍视。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住处近山常足雨:住在靠近山的地方,常常有丰沛的雨水,环境湿润。
    • 闻晴曝旧芳茵:听到天气放晴,便将旧草地晒在阳光下,象征着对美好生活的享受。
    • 立秋日后无多热:秋天来临之后,天气渐渐不再炎热,体现了节气的变化。
    • 渐觉生衣不著身:逐渐感觉到新衣服穿在身上有些不合适,暗示气候的变化和秋天的降临。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住处近山”和“闻晴曝旧芳茵”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通过“雨”、“晴”、“旧芳茵”等自然元素,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美好的生活场景。
  • 主题思想:诗歌通过描写自然的变化,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细节的观察和对季节更替的感悟,体现出一种淡泊明志、顺应自然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 :象征着滋润和生命,代表着自然的变化。
  • :象征着温暖和希望,反映出人们对美好天气的向往。
  • 芳茵:象征着生命的美好与丰盈,暗示着对自然的热爱。
  • 生衣:象征着季节的变化,反映了生活的细腻感受。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王建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A. 宋代
    B. 唐代
    C. 明代

  2. “立秋”这个节气意味着什么?
    A. 夏天的结束
    B. 冬天的开始
    C. 春天的来临

  3. 诗中提到的“芳茵”指的是什么?
    A. 新芽
    B. 芳香的草地
    C. 干枯的树叶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王建的《秋日后》与杜甫的《月夜忆舍弟》相比,前者更偏向于描写自然与生活的细腻感受,而后者则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和社会的忧虑。两者在情感基调和主题上存在明显差异,但都展现了唐诗的精髓。

参考资料:

  • 《王建诗集》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