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垄头水》
时间: 2025-01-10 22:20:1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垄水何年垄头别,不在山中亦呜咽。
征人塞耳马不行,未到垄头闻水声。
谓是西流入蒲海,还闻北去绕龙城。
垄东垄西多屈曲,野麋饮水长簇簇。
胡兵夜回水旁住,忆著来时磨剑处。
向前无井复无泉,放马回看垄头树。
白话文翻译:
这条水流何年与垄头分别?不在山中也在低声呜咽。
征人掩耳不让马前行,未到垄头便听见水声。
说这水流向西流入蒲海,听说还向北绕过龙城。
垄东垄西多弯曲,野麋饮水长长一串。
胡兵夜间在水边驻扎,回忆起来时磨剑的地方。
前方既没有井也没有泉水,放马回头看见垄头的树。
注释:
- 垄头:指田地的边缘或高地。
- 呜咽:细微的哭泣声,这里形容水声细腻。
- 征人:指征战的士兵。
- 塞耳:用手堵住耳朵。
- 水旁:水边。
- 磨剑处:磨剑的地方,象征战斗的准备。
- 井与泉:水源的象征,表示干涸。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王建是唐代著名诗人,字子安,生于公元750年,卒于公元830年。他的诗风以清新自然著称,常常描写田园景色和边塞风情。王建的诗多以简单明了的语言,表现深刻的情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王建的晚年,正值唐代由盛转衰的时期,战乱频繁,士兵征战四方,诗人通过描绘水流和征人之间的情感,表达了对离别与故乡的思念。
诗歌鉴赏:
《垄头水》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水流的声音与征人离别的情感,诗中通过“水声”与“征人”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士兵对故乡的思念。诗的前两句以水流的“呜咽”引入,设定了悲伤的基调。接着,诗人描绘了征人因急于赶路而掩耳不听水声的情形,象征着对过去的逃避与无奈。
后面的几句则通过水流的方向和野生动物的饮水场景,展现了自然的生机与战乱中的孤寂,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尤其是“胡兵夜回水旁住,忆著来时磨剑处”,让人感受到士兵的无奈与思乡之情,既有对战斗的回忆,又有对故乡的思念。
整首诗通过音韵的和谐与意象的丰富,表现了王建对边塞生活的深切体悟,以及对生命离合的思考。诗的结尾“向前无井复无泉,放马回看垄头树”,以一幅孤寂的景象作为收尾,令人心生感慨,既有对未来的迷茫,也有对过去的怀念。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垄水何年垄头别:水流何时与垄头分别,表现出对故乡的思念。
- 不在山中亦呜咽:水流的声音,即便不在山中也在低声哭泣,暗示离别的悲伤。
- 征人塞耳马不行:士兵因思念故乡而掩耳不听,表现内心的矛盾。
- 未到垄头闻水声:即使未到达垄头,也能听见水声,象征着对故乡的深切怀念。
- 谓是西流入蒲海:水流向西,暗示生命的流逝与去向。
- 还闻北去绕龙城:水流向北,暗示故乡的牵挂。
- 垄东垄西多屈曲:水流的蜿蜒曲折,象征人生的不易。
- 野麋饮水长簇簇:自然的生机与战乱的对比。
- 胡兵夜回水旁住:胡人士兵在水边驻扎,体现征战的孤独。
- 忆著来时磨剑处:回忆起磨剑的地方,象征战斗的准备。
- 向前无井复无泉:前方缺乏水源,象征未来的困境。
- 放马回看垄头树:回头望去,垄头的树成了思乡的象征。
修辞手法:
- 比喻:水声比作“呜咽”,增强了情感的表现。
- 拟人:水流被赋予情感,表现出思念的情感。
- 对仗:如“垄东垄西多屈曲”,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水流的描绘,表现了士兵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未来命运的迷茫,展现了战乱时期人们的孤独与无奈,表达了浓厚的乡愁情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水:象征流逝的时间与思念的情感。
- 垄头:故乡的象征,代表着对过去的依恋。
- 征人:象征为国征战的士兵,反映了战争的无奈。
- 胡兵:代表外敌,暗示战争的残酷与无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垄头水》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王建
- C. 杜甫
- D. 白居易
-
诗中提到的“水声”象征什么?
- A. 战斗的声音
- B. 思念故乡的情感
- C. 自然的声音
- D. 离别的悲伤
-
诗中“向前无井复无泉”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未来的绝望
- B. 对自然的赞美
- C. 对战斗的期待
- D. 对故乡的怀念
答案:
- B. 王建
- B. 思念故乡的情感
- A. 对未来的绝望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的作品,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 《送别》:王维的作品,描绘离别的情感。
诗词对比:
- 王建的《垄头水》与李白的《静夜思》都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但王建更侧重于战争带来的孤独与无奈,而李白则表现出对故乡的直接思念和情感的抒发。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王建诗集》
- 《唐代诗人的生平与作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