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子瞻开汤村运盐河雨中督役》
时间: 2025-01-26 03:06:5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苏辙的《和子瞻开汤村运盐河雨中督役》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治理民生的苦恼与无奈。兴办事业总是容易,但要成功却常常困难重重。如果不在雨中督促工人,怎么能知道百姓的辛劳呢?近年来我积累的功勋,聪明人都在争相夸耀。山河不能自保,治理河道的工作也不是单靠一方面的努力。讥讽西门豹(治理郑国的名士)的言辞,仁爱与智慧并不容易完美结合。他们只凭勇气自夸,却不在意百姓的怨声叹气。天意怜悯勤劳的人,雨水仿佛在为他们流泪。然而在泥泞之中,谁又会更添寒冷呢?谁说城中贫困的百姓,鞭打也是宽容的呢?王室的事务未能回头,土地又如何能得以休养生息呢?
注释
- 兴事:兴办事业。
- 督:督促,监督。
- 殚:尽,耗尽。
- 功勋:功绩,成就。
- 雕钻:夸耀,炫耀。
- 疏凿:治理河流。
- 西门豹:春秋时期著名的治水人物,治理郑国,具有争议。
- 未恤:不在乎。
- 天心:天意,老天的心情。
- 泛澜:波涛,泛滥的水势。
- 泥滓:泥土和杂质的混合物。
- 邑中黔:城中贫苦的百姓。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瞻,号涧庐,宋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苏轼之弟。他以诗、文、词、赋闻名,尤以诗歌和散文成就突出,作品风格豪放、清新,具有深厚的思想内涵。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一个雨天,苏辙在督促河道工人时感受到民众的辛劳和治理的困难,反映出他对政治的关注与对民生的忧虑。诗中不仅表达了他对工作的认真态度,也揭示了古代治理中的复杂性和挑战。
诗歌鉴赏
《和子瞻开汤村运盐河雨中督役》是一首反映社会现实与民生疾苦的诗作。在雨中督促工作的场景中,苏辙将个人的观察与感受化为诗句,展现出他对社会责任的深刻思考。诗中开篇提到“兴事常苦易,成事常苦难”,道出了事业兴办的艰难与成功的不易,表现出诗人对工作实际情况的深切理解。
接下来的“安知民力殚”,则直接指向了民众的辛劳和疲惫,强调了督促工作的必要性。苏辙的语气由此变得沉重,表达了他对百姓生活的关注。从“山河不自保,疏凿非一端”可以看出,治理河流的工作并非单一方面的努力,而是需要多方的合作与智慧。诗中对西门豹的讥讽,不仅是对某种治水方式的批判,更是对聪明人仅凭勇气而不顾民情的深刻反思。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观察与深邃的思考,传达了苏辙对社会现状的关切及对理想治理的追求,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他对民生的深切同情与责任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兴事常苦易:兴办事业常常容易。
- 成事常苦难:而要成功却是困难的。
- 不督雨中役:如果不在雨中督促工人。
- 安知民力殚:怎么能知道百姓的劳累呢?
- 年来上功勋:近年来我所积累的功劳。
- 智者争雕钻:聪明人都在争相夸耀。
- 山河不自保:山河不能自保。
- 疏凿非一端:治理河流的工作不是单靠一方面的努力。
- 讥诃西门豹:讥讽西门豹的言辞。
- 仁智未得完:仁爱与智慧并不容易完美结合。
- 方以勇自许:他们凭勇气自夸。
- 未恤众口叹:却不在乎百姓的怨声叹气。
- 天心闵劬劳:天意怜悯勤劳的人。
- 雨涕为泛澜:雨水仿佛在为他们流泪。
- 不知泥滓中:然而在泥泞之中。
- 更益手足寒:谁又会更添寒冷呢?
- 谁谓邑中黔:谁说城中贫苦的百姓。
- 鞭箠亦不宽:鞭打也是宽容的呢?
- 王事未可回:王室的事务未能回头。
- 后土何由乾:土地又如何能得以休养生息呢?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雨水比作对百姓辛劳的同情,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 对仗:诗句中的对称结构使得表达更加工整、优美。
- 反问:通过反问的方式引发读者的思考,提高诗歌的感染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治理工作的关注与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同情,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对理想治理的追求。诗中强调了责任与关怀的重要性,呼吁人们关注百姓的艰辛与需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雨:象征着困扰与辛劳,也是对民众的同情。
- 泥滓:代表着艰难与困境,暗示着百姓的苦楚。
- 鞭箠:象征着权力的压迫与不公,反映了社会的矛盾。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苏辙在诗中讥讽了哪位历史人物? a) 孟子
b) 西门豹
c) 韩愈 -
诗中提到的“民力殚”是指什么? a) 民众的积蓄
b) 百姓的辛劳
c) 土地的荒废 -
诗句“安知民力殚”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愤怒
b) 同情
c) 无奈
答案
- b) 西门豹
- b) 百姓的辛劳
- b) 同情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诗词对比
与杜甫的《春望》相比,苏辙的这首诗更侧重于对治理的反思,杜甫则通过对国家动乱的描绘,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怀。两者都展现了诗人对社会的关注和对民生的同情,但侧重点不同,反映了各自的时代背景和个人情感。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苏辙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