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子瞻和渊明饮酒二十首》

时间: 2025-01-11 13:57:53

羌虏忘君恩,战鼓惊四隅。

边候失晨夜,骑驿驰中涂。

诏书止穷征,诸将守来驱。

敌微势可料,师竞力无余。

防边未云失,忧怀愧安居。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羌虏忘君恩,战鼓惊四隅。
边候失晨夜,骑驿驰中涂。
诏书止穷征,诸将守来驱。
敌微势可料,师竞力无余。
防边未云失,忧怀愧安居。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写了边疆的战争与将士们的心情。诗中提到羌族敌人忘记了君主的恩惠,战鼓的声响震惊了四方。边地的守卫在晨夜之间失去了警觉,骑兵在道路上急驰。皇帝的诏书停止了穷苦的征战,诸将得以守卫。敌人的势力虽小,但我军的士气已然不再。防守边疆尚未失败,心中却充满了忧虑,愧疚让人难以安居。

注释:

  • 羌虏:指羌族的敌人。
  • 君恩:君主的恩惠。
  • 边候:边疆的守卫或哨兵。
  • 骑驿:骑兵急行的意思。
  • 诏书:皇帝的命令。
  • 穷征:持续的征战。
  • 诸将:各位将领。
  • 师竞:军队竞相努力。
  • 防边:防守边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辙,字子瞻,号海陵,宋代著名的文人,兄长苏轼。他以诗、文、词俱佳而闻名,政治上也有一定影响力。他的诗歌常常反映了对国家、社会的关心以及个人情感的抒发。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宋代中期,正值边疆局势紧张之时,诗人通过描写边疆将士的艰苦生活与内心挣扎,表达了对国家安危的忧虑与对将士的关怀。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描绘,展现了边疆战争的紧张气氛和士兵们的内心挣扎。开头以“羌虏忘君恩,战鼓惊四隅”引入,表现出敌人对国家的敌意以及战事的紧迫感。接着,诗人通过“边候失晨夜,骑驿驰中涂”描写边疆守卫的松懈与急躁的骑兵,突显出战争的动荡与不安。

在中间部分,诗人提到“诏书止穷征,诸将守来驱”,说明统治者的决策与将领的责任心。尽管敌人力量微弱,但“师竞力无余”却表现出将士们的疲惫与无奈。最后两句“防边未云失,忧怀愧安居”更是将诗的情感推向高潮,表达了对国家安全的忧虑以及士兵们内心的愧疚感,这种复杂的情感让整个诗作充满了深思与感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羌虏忘君恩:描绘敌人不忠,忘记了君主的恩惠。
  • 战鼓惊四隅:战斗的声音响彻四方,紧张气氛弥漫。
  • 边候失晨夜:边境的守卫在夜晚与晨曦中失去了警觉。
  • 骑驿驰中涂:骑兵在道路上急速奔跑,表明急于应对。
  • 诏书止穷征:皇帝的命令停止了无休止的征战。
  • 诸将守来驱:各位将领为了保护国家而尽心竭力。
  • 敌微势可料:敌人的力量虽小,但我军也力有不逮。
  • 师竞力无余:将士们拼命努力,但已无余力。
  • 防边未云失:边防尚未失败,然而心理负担沉重。
  • 忧怀愧安居:心中忧虑与愧疚让人难以安居。

修辞手法:

  • 对仗:如“羌虏忘君恩,战鼓惊四隅”形成鲜明的对比。
  • 比喻:战鼓比作惊雷,营造出紧张的氛围。
  • 排比:通过“晨夜”、“骑驿”强调边防的紧张与急迫。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描绘边疆将士的艰辛与国家的危机,传达出诗人对国家安危的关心与对士兵的同情,反映了战乱时期人们内心的无奈与愧疚。

意象分析:

  • 羌虏:象征外敌的威胁。
  • 战鼓:象征战争的紧迫与动荡。
  • 边候:象征边防的薄弱与不稳定。
  • 骑驿:象征急迫的军情与将士的勇气。
  • 诏书:象征皇权的决策与影响。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羌虏”指的是哪个民族? A. 汉族
    B. 羌族
    C. 满族

  2. 诗中“战鼓惊四隅”的意思是什么? A. 战争的声音传遍四方
    B. 战斗已经结束
    C. 战士们在休息

  3. 诗人对边疆的防守持什么态度? A. 乐观
    B. 担忧
    C. 无所谓

答案: 1-B, 2-A, 3-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同样表达了对国家动荡与人民苦难的关心。
  • 王昌龄《出塞》:描绘边疆战争的壮烈与将士的情怀。

诗词对比:

  •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与苏辙的此诗同样充满了对边疆生活的思考,前者更多描绘了个人豪情,后者则聚焦于国家安危与将士心态。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苏辙评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