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粹之游支提九日仲宗以诗酒见寄次韵答之》

时间: 2025-02-04 15:26:34

蛇径回环织女机,足间欹石碍云飞。

西风短发期乌帽,落日清尊走白衣。

病眼逢山寒水净,妄心更事远烟微。

扫除磊磈装怀地,为载千岩万壑归。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蛇径回环织女机,足间欹石碍云飞。
西风短发期乌帽,落日清尊走白衣。
病眼逢山寒水净,妄心更事远烟微。
扫除磊磈装怀地,为载千岩万壑归。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如织女机般曲折的山路,脚下的石头让人难以行走,仿佛阻碍了云的飞行。西风吹拂,短发随风而动,仿佛在期待着乌帽的归来;落日余晖照在清酒的尊杯上,仿佛要把白衣的身影送走。眼病让我在山水间感到寒冷和清澈,而妄想的心情更是让人远离那淡淡的烟雾。扫除心中的杂念,装点怀抱的土地,仿佛要将千山万壑的景色都带回家中。

注释:

  • 蛇径:形容小路弯曲,如同蛇一般。
  • 织女机:指的是织女所用的织布机,寓意细致而美丽的事物。
  • 欹石:倾斜的石头,形容道路艰难。
  • 西风短发:西风吹动短发,形象化描绘风的力量。
  • 清尊:清酒的酒器。
  • 病眼:眼睛因病而模糊,形容视力不佳。
  • 妄心:妄想的心情,形容心中杂念。
  • 千岩万壑:形容山多谷深的景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弥逊,宋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主要以其诗歌创作闻名。李弥逊的诗歌风格以清新、自然见长,常常融合山水景物与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重阳节,诗人与友人相约游玩,借景抒情,表达对友人的思念和对自然的感悟,体现了当时文人对节令的重视以及对山水的热爱。

诗歌鉴赏:

李弥逊的《与粹之游支提九日仲宗以诗酒见寄次韵答之》是一首充满自然气息的诗作。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将游山玩水的情景与诗人的内心感受相结合,体现出一种淡雅的意境。开头两句“蛇径回环织女机,足间欹石碍云飞”,勾勒出一条曲折的山路,既有自然风光的美,又暗含行路的艰辛,展现了诗人对游历的观察与思考。

接下来的“西风短发期乌帽,落日清尊走白衣”,则通过西风、落日等意象,营造出一种悠闲而又略带惆怅的氛围,似乎在等待着某种归属和慰藉。后两句“病眼逢山寒水净,妄心更事远烟微”则是心理的反映,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与思考,感觉到眼前的山水虽然清净,却又被心中的杂念所扰。

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清新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友谊的珍重,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与个人风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蛇径回环织女机:形象地描绘出小路的曲折,像织女的织布机一样,暗示旅途的艰辛与美丽。
  2. 足间欹石碍云飞:脚下的石头让行走变得困难,仿佛阻碍了自由飞翔的云,传递出一种压抑感。
  3. 西风短发期乌帽:西风吹动短发,代表着一种轻松自在的心情,期待着友人的到来。
  4. 落日清尊走白衣:落日余晖映照着清酒,象征着美好瞬间的流逝和不舍。
  5. 病眼逢山寒水净:眼中的病痛让人对山水的感知变得清晰而冷峻,暗含人生的无常。
  6. 妄心更事远烟微:内心的妄想让人远离真实的美好,表达了对内心纷扰的反思。
  7. 扫除磊磈装怀地:清理内心的杂念,寓意着追求简单与纯粹的生活。
  8. 为载千岩万壑归:希望将千山万壑的美景带回,体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归属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蛇径”比喻小路的曲折,形象生动。
  • 对仗:全诗句式工整,形成美感,如“西风短发”与“落日清尊”。
  • 意象交融:自然景物与内心感受交织,形成丰富的情感层次。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的细腻描绘与内心情感的深刻反思,展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情谊,以及对生活的感悟。主题在于对美好自然的向往与内心世界的探索,体现了宋代文人对生活的哲学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蛇径:象征旅途的曲折与艰辛。
  • 织女机:代表精致与美好,暗示诗人的追求。
  • 西风:象征时光与思念,带有淡淡的忧伤。
  • 落日: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美好瞬间的珍惜。
  • 千岩万壑:象征自然的壮丽与诗人内心的归属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蛇径”是指什么? A. 河流
    B. 小路
    C. 山峰
    D. 树木

  2. “病眼逢山寒水净”中“病眼”指的是什么? A. 身体的病痛
    B. 心灵的创伤
    C. 视力的模糊
    D. 感情的困扰

  3. 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A. 对友谊的珍视
    B. 对自然的热爱
    C. 对人生的思考
    D. 以上皆是

答案:

  1. B
  2. C
  3. D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赤壁赋》:同样通过自然景物表达个人情感。
  • 王维《山居秋暝》:描绘山水与内心宁静的诗作。

诗词对比

  • 李白《将进酒》:李白的豪放与李弥逊的细腻形成鲜明对比。
  • 杜甫《春望》:对比两位诗人对自然与生活的不同感悟,李弥逊更侧重内心世界的描写,而杜甫则关注社会现实与历史的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