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中贵园亭小燕》

时间: 2025-01-26 07:25:28

筋骨秋来倦,郇厨可一过。

青山屋里岫,曲沼镜中波。

院洗涓人马,笼肥内史鹅。

酒凭官法贵,肴按食经多。

修事羊浑脱,煎肠鹿落河。

兔园才竞秀,金谷令从苛。

更进婆娑舞,新翻敕勒歌。

莫轻钱积破,带马赠和哥。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筋骨秋来倦,郇厨可一过。
青山屋里岫,曲沼镜中波。
院洗涓人马,笼肥内史鹅。
酒凭官法贵,肴按食经多。
修事羊浑脱,煎肠鹿落河。
兔园才竞秀,金谷令从苛。
更进婆娑舞,新翻敕勒歌。
莫轻钱积破,带马赠和哥。


白话文翻译:

随着秋天的到来,身体感到疲惫,可以在郇厨稍作停留。青山映衬着屋舍,曲折的池塘如同镜子一般波光粼粼。庭院里,涓涓细流洗净人和马,笼中的肥鹅和内史相伴。酒的价值在于官职的高低,菜肴的丰富程度参考食谱。修理事情的羊若脱了羁绳,猎捕的鹿在河里煎熬。兔园中花木争相绽放,金谷的法令却过于苛刻。更要继续享受婆娑舞姿,新翻的敕勒歌声更是动人。不要轻视金钱的积累,带马送礼和兄弟情谊同样重要。


注释:

字词注释:

  • 筋骨秋来倦:指身体在秋天感到疲倦。
  • 郇厨:一个地方名,可能指特定的酒家或餐馆。
  • :山间的峰峦。
  • 曲沼:曲折的小水塘。
  • 内史:古代官职名,此处可能指某种特定的鹅。
  • 修事:处理事务,修理事情。
  • 婆娑舞:形容舞姿轻盈、优美。
  • 敕勒歌:古代乐曲,常用于宴会场合。

典故解析:

  • 金谷令:可能指金谷园的管理法规或相关的典故。
  • 兔园:寓意美好的环境,象征着繁荣和生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世贞(1526年-1590年),字仲明,号清波,明代诗人、文学家和书法家。他以清新自然的诗风和丰富的文学底蕴著称,作品多涉及山水、田园、人物等题材。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可能是在王世贞晚年时所作,反映了他在生活中的闲适与思考,表达了对自然美和人际关系的赞美。


诗歌鉴赏:

《黄中贵园亭小燕》是一首描绘秋日闲情的诗作,王世贞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诗中开篇即以“筋骨秋来倦”引入,表现了秋季带来的倦怠感,随之通过描绘郇厨的景象,传达出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青山和曲沼的意象交织,营造出一种宁静而优美的氛围。

后半部分则通过对酒食的描述,展现出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细节的关注。同时,通过“兔园才竞秀,金谷令从苛”,反映了社会中对美与法的矛盾,表达了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珍惜与对苛刻法令的不满。

整首诗在语言上流畅自然,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展现了王世贞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赞美。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筋骨秋来倦:描绘秋天的到来使人感到疲倦,传达出一种季节的变化带来的身体感受。
  2. 郇厨可一过:希望能在郇厨停留,享受一顿美食。
  3. 青山屋里岫:描绘环境的优美,青山环绕着屋舍。
  4. 曲沼镜中波:水面如镜,反射出周围的景色。
  5. 院洗涓人马:庭院中流水清洗人和马,使人感到清新。
  6. 笼肥内史鹅:笼中肥鹅,增添了生活的趣味。
  7. 酒凭官法贵:酒的价值取决于官职的高低。
  8. 肴按食经多:菜肴丰富,依循食谱。
  9. 修事羊浑脱:处理事务的羊若无拘束。
  10. 煎肠鹿落河:猎捕的鹿在河中煮熟。
  11. 兔园才竞秀:兔园的花木争相开放。
  12. 金谷令从苛:金谷的法令过于严苛。
  13. 更进婆娑舞:继续欣赏轻盈的舞姿。
  14. 新翻敕勒歌:新翻的歌声更显动人。
  15. 莫轻钱积破:不要轻视金钱的积累。
  16. 带马赠和哥:带马赠送兄弟情谊同样重要。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曲沼镜中波”,利用比喻增强意象。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增强了诗的音韵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自然的赞美以及对社会现象的思考,体现了王世贞的生活哲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青山:象征着自然的美好与宁静。
  • 曲沼:代表着生活中的柔和与变化。
  • 兔园:寓意生机与繁荣。
  • 酒与肴:象征着人际关系和生活的丰富。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筋骨秋来倦”,这反映了什么情感? A. 对秋天的喜爱
    B. 身体的疲惫感
    C. 对自然的担忧
    D. 对生活的无奈

  2. “院洗涓人马”中的“院”指的是: A. 庭院
    B. 房屋
    C. 山谷
    D. 餐馆

答案:

  1. B
  2.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月下独酌》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王世贞的《黄中贵园亭小燕》与李白的《月下独酌》都表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陶醉,但王世贞更注重日常生活的细节与人际关系,而李白则更倾向于个人情感与孤独的思考。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王世贞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王世贞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