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时/忆少年》
时间: 2025-01-11 10:00:2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炎图景运正延鸿。文思坐深宫。
慈宁大养,乐事时奏宸聪。
皇龄永,恩霈下,遍寰中。
君王乘彩服,嫔御上瑶钟。
年年诞节,就盈吉月,交庆流虹。
欢洽意方浓。不觉仙游渺邈,但号泣苍穹。
追慕念音容。诗书慈俭,配古追踪。
躬行四德,谁知继二南风。
移盼俄空,宝鉴脂泽尘封。
清都远,帝乡遥,杳难通。
想云軿还上瀛蓬。稽山何在,当年禹宅,万古葱葱。
最难堪,潮头定,海波融。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盛世的场景,皇帝的统治如同鸿雁般延续,文思在深宫之中流淌。慈宁宫中安祥养育,欢乐的事情时常奏响。皇帝的年岁长久,恩惠普降四方。君王身穿华丽的衣服,嫔妃们在瑶钟上欢庆。年复一年,节日庆典如同吉月交汇,流彩的虹桥。欢快的气氛愈发浓郁,但不知不觉中仙游已然渺远,只能在苍穹下悲泣。追忆往昔的音容笑貌,诗书中蕴含的仁爱与节俭,追寻古代的足迹。恪守四德,却不知如何延续南风的气息。目光远眺,华美的宝鉴上满是尘埃,清都与帝乡遥远难通。想着云车还在瀛蓬之上,稽山何在,当年禹王的故宅如今依然葱郁。最令人难以忍受的是潮头已定,海波逐渐融合。
注释
- 炎图景运:指盛世的图景与运势。
- 慈宁:慈宁宫,清代皇帝的居所,象征安宁。
- 宸聪:指皇帝的聪明智慧。
- 恩霈:恩泽如雨,形容皇恩浩荡。
- 嫔御:指后宫的嫔妃们。
- 瑶钟:用来庆祝的钟,象征华美。
- 仙游:指神仙的游乐,形容远离尘世的境界。
- 二南风:指南风,寓意和谐气息。
- 宝鉴:古代的鉴定器物,象征珍贵的历史。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这首诗的作者为宋代佚名诗人,宋代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时期,诗歌风格多样,深受文人雅士的喜爱。
创作背景
此诗可能创作于盛世时期,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安定和文化繁荣,同时也包含了对往昔的怀念与对未来的忧虑。
诗歌鉴赏
这首诗在形式上采用了对仗工整的手法,文字华丽而意象丰富,展现了一个繁荣盛世的图景。开头几句描绘了朝廷的安宁与皇帝的聪明智慧,为后续的情感渲染奠定了基础。中间部分通过对嫔妃们的描写,表现了宫廷生活的富丽与欢庆。然而,随着诗意的深入,作者将视线转向了对往昔的追忆与对未来的感慨,情感逐渐转向凄凉,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与对美好事物的怀念。整体上,诗歌在描绘美好景象的同时,也蕴含着对历史的深刻反思,融合了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炎图景运正延鸿:描绘繁荣的景象和长久的统治。
- 文思坐深宫:文才在深宫中静静流淌。
- 慈宁大养,乐事时奏宸聪:慈宁宫中安养,乐事不断。
- 皇龄永,恩霈下,遍寰中:皇帝的年岁长久,恩惠普降四方。
- 君王乘彩服,嫔御上瑶钟:华丽的服饰和嫔妃们的欢庆。
- 年年诞节,就盈吉月,交庆流虹:节日庆典年复一年,如同吉月交汇。
- 欢洽意方浓:欢快的气氛愈发浓郁。
- 不觉仙游渺邈,但号泣苍穹:不知不觉中仙游已远,只能在苍穹下悲泣。
- 追慕念音容:追忆往昔的音容笑貌。
- 诗书慈俭,配古追踪:诗书中蕴含的仁爱与节俭。
- 躬行四德,谁知继二南风:恪守四德,却不知如何延续南风。
- 移盼俄空,宝鉴脂泽尘封:目光远眺,华美的宝鉴上满是尘埃。
- 清都远,帝乡遥,杳难通:清都与帝乡遥远难通。
- 想云軿还上瀛蓬:想着云车还在瀛蓬之上。
- 稽山何在,当年禹宅,万古葱葱:稽山何在,当年禹王的故宅如今依然葱郁。
- 最难堪,潮头定,海波融:最令人难以忍受的是潮头已定,海波逐渐融合。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手法,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用“彩服”“瑶钟”比喻皇宫的华美与欢乐。
- 拟人:如“号泣苍穹”,赋予天空情感,增强了诗的情感表达。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盛世繁华的描绘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既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有对历史的追忆,情感深邃而复杂,反映了人们对历史的思考与对未来的忧虑。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炎图景运:象征盛世繁荣。
- 慈宁:象征安宁与富饶。
- 瑶钟:象征华美的庆典。
- 仙游:象征远离尘世的境界。
- 潮头:象征时光与历史的无情流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诗主要描绘了哪个时期的景象?
- A. 战乱时期
- B. 盛世繁华
- C. 动荡不安
- D. 乡村生活
-
诗中提到的“慈宁”指的是哪个地方?
- A. 皇宫
- B. 寺庙
- C. 学堂
- D. 农田
-
诗中“号泣苍穹”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欢乐
- B. 哀伤
- C. 愤怒
- D. 忧虑
答案
- B. 盛世繁华
- A. 皇宫
- B. 哀伤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王之涣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 《静夜思》李白
诗词对比
与《春江花月夜》相比,这首诗更加侧重于对历史的追忆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而《春江花月夜》则更强调自然景色的美与人生的哲理。两者均展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但情感表达与意象营造各有特色。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