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时/忆少年》
时间: 2025-01-26 03:13:2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珍符锡佑启真人。储思在斯民。勤劳日升万物,皆入陶钧。收威柄,更法令,鼎从新。东风吹百卉,上苑正青春。流虹节近,衣冠玉帛,交奏严宸。万寿祝尧仁。忽听宫车晚出,但号慕,瞻云路,企龙鳞。穷天英。冠古精神。杳然上傃,人空望属车巡。虚仗星陈。画翣环拥龙輴。泉宫掩,帝乡远,邈难亲。反雕轮。飞羽盖还渡天津。雾迷朱服,风摇细扇,触目悲辛。列嫔嫱,垂红泪,浥行尘。相将问。何日下青旻。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充满生机的场景,讲述了人们在勤劳中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东风吹拂,百花齐放,象征着青春的活力。随着节日的临近,盛装的人们在交响乐中欢庆,祝愿长寿与仁德。然而,诗人突然听到宫车晚归,内心充满了对过往的追忆与对未来的渴望。云路遥远,似乎无法抵达。诗中描绘了隐秘而深邃的思绪,令人感到一丝惆怅与无奈。
注释:
- 珍符:珍贵的符咒,象征着神秘与祝福。
- 锡佑:赐予保护与庇佑。
- 陶钧:陶土与铸造,象征着勤劳与创造。
- 鼎:古代一种炊具,象征着权力与重要性。
- 流虹节:指流光溢彩的节日,象征欢庆的气氛。
- 玉帛:象征华丽的衣物,通常用于庆典场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此诗的作者为佚名,具体身份不明,创作于宋代,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的时期,诗歌、词曲等艺术形式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创作背景:
诗歌创作的背景可能与当时的社会环境、节日庆典有关,反映了当时民众的生活状态与情感。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充满生机与朝气的场景,通过对自然与人事的描绘,展现了生命的活力与希望。诗中提到的“东风吹百卉”,在春天的背景下,给人一种蓬勃向上的气息,象征着青春的生机与无限可能。而接下来对节日庆典的描写,将诗人的情感推向高潮,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然而,随着“忽听宫车晚出”,诗人的情绪突转,带出了一种淡淡的忧伤。宫车的归来象征着繁华的结束,也暗示了人生的无常。诗中“雾迷朱服,风摇细扇”的描写,融合了自然因素与人事变迁,传达出一种惆怅的情绪。整体上,这首诗在欢庆与惆怅之间游走,展现了人们在繁荣中对过往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渴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珍符锡佑启真人:珍贵的符咒赐予真实的保护。
- 储思在斯民:人们心中存有对未来的期望。
- 勤劳日升万物,皆入陶钧:辛勤劳作使万物复苏,象征着创造与繁荣。
- 收威柄,更法令,鼎从新:重整权力与法律,象征着新气象的来临。
- 东风吹百卉,上苑正青春:春风吹拂,万物复苏,青春的气息弥漫在上苑。
- 流虹节近,衣冠玉帛,交奏严宸:节日临近,人们身着华服,庆祝的乐曲响起。
- 万寿祝尧仁:人们祝愿长寿与仁德。
- 忽听宫车晚出:突然听到宫车缓缓归来。
- 但号慕,瞻云路,企龙鳞:心中只剩下对过往的怀念,向着云端的路而望。
- 穷天英:仰望天空,追求卓越。
- 杳然上傃,人空望属车巡:人们只能空望车队的巡行,无法接近。
- 虚仗星陈:星辰散落,仿佛无尽的虚幻。
- 画翣环拥龙輴:装饰华丽的车队环绕着龙车。
- 泉宫掩,帝乡远,邈难亲:泉宫深藏,帝乡遥远,难以亲近。
- 反雕轮:车轮反转,象征着时间的流逝。
- 飞羽盖还渡天津:飞羽般的车盖渡过天津,象征着离别。
- 雾迷朱服,风摇细扇,触目悲辛:薄雾中的华服,轻风摇动的扇子,令人心生悲伤。
- 列嫔嫱,垂红泪,浥行尘:众多嫔妃流泪,湿润了行尘,象征着失去的美好。
- 相将问。何日下青旻:彼此询问,何时才能重返青天。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东风”比作青春的象征,表达了生机与希望。
- 拟人:自然景象如风、雾被赋予情感,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 对仗:如“雾迷朱服,风摇细扇”,形成音韵的和谐美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在于对生活的珍惜与对逝去时光的追忆。通过对春天与节日的描绘,展现了生机与希望;而对宫车晚归的感慨,则流露出对繁华背后孤独与无奈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东风:象征春天的来临与生机。
- 百卉:万物复苏,展现自然的繁荣。
- 宫车:象征权力与繁华。
- 朱服:华丽的衣物,象征美好与庆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东风”象征什么?
- A. 冬天的寒冷
- B. 春天的生机
- C. 秋天的丰收
- D. 夏天的炎热
-
“流虹节近”中“流虹”代表什么?
- A. 暴风雨
- B. 节日的欢乐气氛
- C. 冬日的寒冷
- D. 远方的旅程
-
诗中提到的“宫车晚出”有什么象征意义?
- A. 欣喜与期待
- B. 失去与怀念
- C. 迎接未来
- D. 无所事事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 《静夜思》:李白
诗词对比:
- 《春江花月夜》与此诗同样描绘了自然与人事的关系,通过夜景展现情感的细腻。两者都在繁华与孤独之间游走,展现了对生活的深刻感悟。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诗经》与《楚辞》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