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时颂》

时间: 2025-01-11 07:44:48

鸡鸣丑,念佛起来懒开口。

上楼敲磬两三声,惊散飞禽方丈后。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鸡鸣丑,念佛起来懒开口。上楼敲磬两三声,惊散飞禽方丈后。

白话文翻译:

鸡鸣时分,念佛的人懒得开口。上楼敲响了几声磬,惊散了方丈后院的飞鸟。

注释:

  • 鸡鸣丑:指的是鸡叫的时刻,在古代时辰制中,丑时是指凌晨1点到3点。
  • 念佛:指的是念诵佛号,通常是修行者的一种佛教修行方式。
  • 懒开口:指的是此时不愿意说话,表现出一种宁静或沉思的状态。
  • 上楼敲磬:敲击磬是一种佛教仪式,通常用于唤醒信徒或标志某种仪式的开始。
  • 惊散飞禽:指的是飞鸟因突然的声音而飞散,表现出自然的宁静被打破。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特别涉及的典故,但“念佛”与佛教修行密切相关,而“敲磬”则是寺庙中常见的宗教活动,反映了作者的修行生活。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释文准,宋代高僧,以诗文著称,常以佛教主题为内容,其作品反映了当时僧侣的修行生活和对自然的观察。
  • 创作背景:该诗写于宋代,是在佛教文化盛行的背景下,展示了僧侣的宁静生活与对自然的感知。

诗歌鉴赏:

《十二时颂》通过简洁的语言与生动的意象,描绘了清晨时分的宁静与修行者的内心世界。诗的开篇,鸡鸣时分,暗示了新的一天的开始,然而修行者却选择了沉默,表现出一种对外界喧嚣的不屑与对内心世界的专注。接着,敲磬的动作将修行者的宁静与自然的生动联系在了一起,几声磬声仿佛不仅是时间的提醒,更是对周围环境的影响,鸟儿因之飞散,象征着人们在修行中对外界的影响与反射。

诗中每一个细节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反映了修行者对生命和自然的感悟。透过这种对比,诗人展现了人类内心的平和与自然的生动之间微妙的关系,让人感受到一种淡然与宁静的美。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鸡鸣丑”:在清晨,鸡叫声响起,象征一天的开始。
    2. “念佛起来懒开口”:修行者在这个时刻选择沉默,表现出一种对内心修行的专注。
    3. “上楼敲磬两三声”:敲磬的动作暗示了宗教仪式的进行,带来一种庄重的气氛。
    4. “惊散飞禽方丈后”:鸟儿因声音而飞散,表现出自然界对人类活动的敏感。
  • 修辞手法

    • 对比:修行者的宁静与自然界的活跃形成鲜明对比。
    • 拟人:鸟儿因磬声而飞散,赋予动物以人类的反应。
    • 象征:磬声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修行的开始。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现了修行者在清晨时分对内心的宁静追求,反映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

意象分析:

  • 鸡鸣:象征时间的开始与生命的重生。
  • 念佛:代表着内心的专注与修行的意义。
  • 敲磬:象征宗教仪式的庄重与时间的提醒。
  • 飞禽:代表自然的自由与生动,反映出修行者对外界的影响。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鸡鸣丑”中的“丑”指哪个时辰?

    • A. 凌晨1点到3点
    • B. 凌晨3点到5点
    • C. 晚上9点到11点
    • D. 中午12点到2点
  2. 敲磬在佛教中通常用来做什么?

    • A. 唤醒信徒
    • B. 祈祷
    • C. 讲经
    • D. 吃饭
  3. 诗中提到的“飞禽”主要象征什么?

    • A. 自由
    • B. 孤独
    • C. 敏感
    • D. 以上都是

答案

  1. A
  2. A
  3. D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鸟鸣涧》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 诗词对比

    • 王维与释文准都通过自然描写表达内心情感,王维的诗更侧重于山水与人情的结合,而释文准则更倾向于宗教与内心的宁静。两者在表达方式上各具特色,但都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观察与感悟。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佛教文化与宋代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