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酹江月(宴叶叔范新第)》
时间: 2025-01-26 02:02:0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苕溪古岸,有朱门初建,落成华屋。对启园林随杖履,迤逦柳蹊相属。好是危亭,片峰迎面,独立清溪曲。芜城低远,一尘不碍游目。公子豪饮方酣,夜堂深静,隐隐鸣丝竹。却尽春寒宾满座,深酌葡萄新绿。密户储香,广庭留月,待得清欢足。纷纷沾醉,四筵倒尽群玉。
白话文翻译:
在苕溪的古老河岸上,有一座新建的朱红大门,华丽的房屋已经落成。园林向外开放,我漫步其中,沿着蜿蜒的柳树小径前行。最美的是那高高的亭子,面前有山峰迎接,亭子独立在清澈的溪水旁。远处的芜城低矮而遥远,丝毫不妨碍我的游览视线。公子们正在豪饮,夜晚的厅堂一片宁静,隐隐可以听到丝竹乐声。春寒仍在,可宾客已满座,大家畅饮着新酿的葡萄酒。密闭的房间里储存着香气,宽大的院子里留着月光,等到欢乐充足时。纷纷醉倒,四周的筵席上尽是美玉般的佳人。
注释:
- 苕溪:指今浙江省的苕溪,历史上是文人雅士聚集的地方。
- 朱门:红色的大门,象征富贵和高雅。
- 危亭:高耸的亭子,供人休息和观景。
- 丝竹:古代乐器,指乐队演奏的音乐。
- 春寒:春天的寒意,常用来形容春季的气候。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朱门”与“华屋”常见于古代文人聚会的环境,象征着权贵与雅士生活的结合。而“丝竹”则是古代文人雅集时的乐音,代表着宴会的热闹和欢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曾协,生活在宋代,擅长诗词,作品多描绘山水风景及人文情怀。他的诗常表现出细腻的观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创作背景:本诗作于一次宴会之际,作者与友人聚会,借此歌颂友情和自然美,表达对生活的享受与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诗歌鉴赏:
《酹江月》是一首描绘宴会场景的诗,展现了宋代文人生活的优雅与惬意。诗中通过对环境的细致描写,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祥和的氛围,给人以美的享受。开头的“苕溪古岸”,不仅展示了地点的古老与文化积淀,也为后面的描写奠定了基础。随着诗句的推进,作者描绘了园林、亭子、远处的芜城等美丽景色,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宴会中,公子们的豪饮与乐声交织,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友情的珍视。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生动的宴会场景,展现了一个理想的生活状态:朋友相聚,共享美酒,共话人生。诗中“待得清欢足”的情感流露出一种享乐的洒脱,既是对生活的积极态度,也反映了宋代文人对自由与美好的向往。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苕溪古岸:描绘出诗人所处的环境,古老的河岸,暗示历史悠久。
- 朱门初建,落成华屋:新建的大门和华丽的建筑,展示繁荣的景象。
- 对启园林随杖履:开放的园林,表达了诗人自由自在的心境。
- 迤逦柳蹊相属:柳树成行,景致迷人,渲染出诗人的悠然心情。
- 好是危亭,片峰迎面:亭子高耸,迎接着远山,展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
- 芜城低远,一尘不碍游目:远处的城市不影响视线,表达诗人心境的开阔。
- 公子豪饮方酣:宴会上,年轻人尽情畅饮,热烈的气氛扑面而来。
- 夜堂深静,隐隐鸣丝竹:夜晚安静,乐声轻轻传来,增添了诗意。
- 却尽春寒宾满座:虽然春寒依旧,但宾客满座,气氛热烈。
- 深酌葡萄新绿:大家畅饮新酒,表达对生活的享受。
- 密户储香,广庭留月:香气四溢,月光洒满庭院,营造出宁静的晚宴氛围。
- 待得清欢足:等待欢乐时光充实。
- 纷纷沾醉,四筵倒尽群玉:聚会欢愉,众人尽兴,形象地描绘出宴会的热闹。
-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纷纷沾醉,四筵倒尽群玉”,将宾客比作美玉,形象生动。
- 对仗:如“密户储香,广庭留月”,展现了对称美。
-
主题思想:整首诗歌表现了对友谊的珍视和对生活的热爱,体现了宋代文人追求优雅生活的情怀。
意象分析:
- 苕溪:象征着优美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
- 朱门、华屋:代表着富贵与高雅的生活。
- 危亭:象征着高远的理想和对清静生活的向往。
- 丝竹:音乐的象征,代表欢乐与情感的交流。
- 葡萄新绿:象征着新鲜的生活和美好的享受。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朱门”象征什么? A. 贫穷 B. 富贵 C. 自然 D. 乡村
-
诗人描绘的环境是在哪里? A. 苕溪 B. 黄河 C. 长江 D. 珠江
-
“春寒”在诗中有什么含义? A. 夏天的炎热 B. 春天的寒意 C. 秋天的凉爽 D. 冬天的寒冷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月下独酌》
- 杜甫《春夜喜雨》
诗词对比:
- 曾协的《酹江月》与李白的《月下独酌》,两者都展现了宴会与饮酒的情景,但李白更多表现孤独与自省,而曾协则强调友情与欢愉,展现了不同的生活态度。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代文化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