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言》
时间: 2025-01-27 03:37:4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放言
作者: 郭传昌 〔清代〕
山不能摩九天,水不能没九渊。
山高水深不见尔,但见浮空波浪随云烟。
人生又在云烟波浪里,天地置此胡为焉。
我思天地亦游戏,点缀光景耽新鲜。
不然黄土抟人可长在,何用劳生息死时推迁。
旁人听者谓我颠,子不知我安知颠。
安知天地有时尽,安知十有二万年。
安知今日是何日,我且颠颠放倒眠。
白话文翻译
山高得无法触摸九天,水深得无法淹没九渊。
山高水深看不见你,唯见空中波浪随云烟漂荡。
人生就像这云烟波浪,天地为何要如此安排呢?
我认为天地也是在玩耍,点缀着光景享受新鲜。
如果不如此,人便长在黄土中,何必辛劳生死不断迁移?
旁人听后说我疯癫,你不知道我怎么会知道我疯癫。
谁又能知道天地有尽时,谁能知道十万年又有多少?
谁又能知道今天是几月几日,我就这样放倒睡觉吧。
注释
- 摩:触摸,碰到。
- 没:淹没,沉没。
- 浮空:在空中漂浮。
- 胡为焉:为什么这样做。
- 耽新鲜:沉迷于新鲜的事物。
- 黄土抟人:比喻人死后化为黄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郭传昌,清代诗人,生平不详,以自由奔放的诗风著称。他的作品常常反映出对人生、自然的独特见解,充满哲理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清代,时代背景下社会动荡,文人多思索人生与自然的关系。郭传昌通过放言自我,对世事的无奈与对人生的思考表达了他对生命的反思与对自由的向往。
诗歌鉴赏
《放言》是一首充满哲理与思辨的诗。诗人通过对山水的描写,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人生的思考。开头两句以强烈的对比手法,强调了自然的巍峨与深邃,暗示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与无力。接着,诗人以“云烟波浪”比喻人生的变幻无常,发出对天地安排的疑问,这表明了他对生命意义的思索。
诗中“我思天地亦游戏,点缀光景耽新鲜”一句,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人生的轻松态度,似乎在说,人生不过是一场游戏,重要的是享受其中的每一个时刻。最后几句则展现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强调了对现实的逃避,选择放下烦恼,安然入睡。
整首诗贯穿了对生命的淡然态度,展现了诗人对人世间纷扰的超然,也反映了清代文人对个体存在的追问与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山不能摩九天:山的高度让人无法触及天空,象征着人生的追求。
- 水不能没九渊:水的深度也让人无法沉没至深渊,强调事物的极限。
- 山高水深不见尔:看不到你,暗示人与自然的隔阂。
- 但见浮空波浪随云烟:浮动的波浪象征着人生的无常。
- 人生又在云烟波浪里:人生仿佛在云烟与波浪中漂浮。
- 天地置此胡为焉:质疑天地安排的意义。
- 我思天地亦游戏:认为天地如同游戏一般。
- 点缀光景耽新鲜:享受生活中的点滴新鲜。
- 不然黄土抟人可长在:若不然,人终将化为黄土。
- 何用劳生息死时推迁:质疑辛劳的意义。
- 旁人听者谓我颠:他人认为我疯癫。
- 子不知我安知颠:你不知道我也不知自己是否疯。
- 安知天地有时尽:谁能知道天地的尽头。
- 安知十有二万年:谁能知道未来的时间。
- 安知今日是何日:质疑时间的流逝。
- 我且颠颠放倒眠:选择放下烦恼,安然入眠。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人生比作“云烟波浪”,形象生动。
- 对仗:如“山高水深”对“浮空波浪”,增强韵律感。
- 反问:通过反问增强思考深度,激发读者的共鸣。
主题思想:诗的核心思想在于对生命的思考与对世事的淡然,表达了人在浩瀚自然面前的渺小与无力,同时也展现了对生活的无畏与超然。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山:象征高远与理想。
- 水:象征流动与变化。
- 云烟:象征虚无与无常。
- 黄土:象征生命的终极归宿。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山不能摩九天”指的是什么? A. 山的高度
B. 水的深度
C. 人的渺小
D. 以上都是 -
诗人认为人生像什么? A. 游戏
B. 旅行
C. 努力
D. 争斗 -
诗中提到的“黄土”象征着什么? A. 生命的开始
B. 生命的结束
C. 生活的繁忙
D. 自然的美丽
答案:
- D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by 王之涣
- 《将进酒》 by 李白
诗词对比:
- 郭传昌的《放言》与王之涣的《登高》,两者都展现了对自然的赞美,但郭传昌更强调人生无常与个人的超然态度,而王之涣则更注重于对壮丽景色的描绘与感慨。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传记》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诗词的意象与修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