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浣溪沙
程垓 〔宋代〕
翠葆扶疏傍药阑。乱红飘洒满书单。清明时节又看看。小雨勒成春尾恨,东风偏作夜来寒。琴心老尽不须弹。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描绘了春天的景象:翠绿的树叶在药栏旁摇曳,纷飞的花瓣洒满了书桌。正值清明时节,我又忍不住去观赏这美景。小雨将春天的怨恨化为细雨,东风却偏偏在夜里带来了寒意。琴心已然老去,不必再去弹奏。
注释:
字词注释:
- 翠葆:指青翠的树叶。
- 药阑:指药草的栏杆,可能是形容园中药草的围栏。
- 乱红:纷乱的花瓣或花朵。
- 书单:书桌。
- 清明:清明节,春季的重要节日,象征春暖花开。
- 勒成:化作、成就。
- 春尾恨:春天的尾声带来的惆怅与遗憾。
- 琴心:指对音乐的热爱或情感,形容词语“老尽”则表示情感的消逝。
典故解析:
- 清明节: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通常在春季,代表着春暖花开和扫墓祭祖的时节,含有怀念和思念之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程垓,生活在宋代,虽不如一些名家那样广为人知,但在当时的文人圈子中亦有一定的影响力。他的作品常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风格清新而婉约。
创作背景: 这首词创作于春季,正值清明时节,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与对季节交替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浣溪沙》以清新优雅的笔调,描绘了一幅春天的自然图景。开篇“翠葆扶疏傍药阑”通过生动的描写展现了春日的生机与活力,翠绿的树叶和花瓣交相辉映,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美好的氛围。接着,作者借助“清明时节”引入节气的变化,使读者感受到春天的温暖与生机。然而,随之而来的“小雨勒成春尾恨”,则转入了惆怅的情绪,雨水仿佛在诉说着春天即将离去的遗憾。最后一句“琴心老尽不须弹”更是将情感推向高潮,表达了对往昔情感的感慨与无奈,琴声虽然不再,但内心的情感依然深刻。
整首词通过对春天景色的描写,传达了作者对生命流逝和季节更替的深刻思考,情感细腻且富有层次,给人以深思与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翠葆扶疏傍药阑:树叶青翠,生机盎然,旁边是药草的栏杆,展现了自然的繁盛。
- 乱红飘洒满书单:花瓣随风飘落,洒满书桌,象征着自然的美好与生活的雅致。
- 清明时节又看看:在这个特别的时节,作者不禁再次驻足观赏,体现了对自然的热爱。
- 小雨勒成春尾恨:小雨带来了春天的结束与惆怅,隐喻着时间的流逝。
- 东风偏作夜来寒:东风在夜里带来寒意,加重了离别的情感。
- 琴心老尽不须弹:对音乐的热情已消逝,不再需要弹奏,表达了对过往的怀念。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小雨比作春尾的恨,生动地表现了春天即将结束的遗憾。
- 拟人:东风被描绘成带来寒意的角色,赋予自然以情感。
- 对仗:诗中有良好的对仗结构,使得语言更为优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春天的美丽与即将逝去的时光,表达了对生命流逝的感慨与对自然的热爱,具有浓厚的抒情意味。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翠葆:象征着生机、希望。
- 药阑:代表着自然与人类的结合,生命的繁荣。
- 乱红:象征着美好而短暂的事物。
- 小雨:象征着愁绪与变迁。
- 琴心:象征着情感与艺术的消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翠葆”指的是什么?
- A. 绿色的树叶
- B. 药草
- C. 花瓣
-
“清明时节”主要指的是哪个季节?
- A. 夏天
- B. 春天
- C. 秋天
-
“琴心老尽不须弹”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对音乐的热爱
- B. 对往昔的怀念
- C. 对生活的无奈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同样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 苏轼的《水调歌头》:对自然和人生的哲理思考。
诗词对比:
- 程垓的《浣溪沙》与李煜的《虞美人》:前者侧重春天的生机与惆怅,后者则更着重于对过往情感的追忆与感伤,展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与主题。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词三百首》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代文学史》
这些书籍能够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与历史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