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野火烧枝水洗根,数围孤树半心存。
应是无机承雨露,却将春色寄苔痕。
白话文翻译:
野火烧尽了树枝,只有水流洗净了树根,
那孤独的树木虽然只剩下半颗心,却依然坚守着。
它本应无缘承接雨露,却将春天的气息寄托在苔藓的痕迹上。
注释:
- 野火:指森林大火,象征自然的无情与残酷。
- 洗根:水流冲刷树根,暗示树木在逆境中依然存在。
- 孤树:指独立的树木,象征孤独与坚韧。
- 承雨露:接受雨水和露水,象征自然的滋养。
- 苔痕:苔藓的痕迹,代表生命的延续与春天的气息。
典故解析:
这首诗中提到的“野火”和“雨露”可以联想到许多与自然相关的古典诗词,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界生死轮回的深刻思考。诗中提到的孤树,象征着在逆境中仍旧生存的生命,表达了诗人对生命力的敬畏。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长孙佐辅,唐代诗人,生于盛唐时期,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受到后人赞誉。他的作品多描绘自然景物,常常寄情于山水之间。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动乱或自然灾害后,诗人目睹河边的枯树,感受到生命的坚韧与无奈,试图通过描绘自然界中的一棵孤树,表达自己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悟。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一幅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生命坚韧不拔的赞美。诗的开头“野火烧枝水洗根”通过“野火”和“水”的对比,展现了自然界的残酷与温柔。野火虽毁灭了树的枝叶,却通过水流滋养了树的根部,象征着在逆境中仍有希望的生机。
接下来,诗人提到“数围孤树半心存”,这句话描绘出孤树的孤独与坚韧,尽管环境恶劣,它依然顽强地生存着。这里的“半心存”不仅反映了树的生存状态,也隐喻了诗人内心的情感。
最后两句“应是无机承雨露,却将春色寄苔痕”则表达了生命的无常与希望。尽管这棵孤树似乎无法接受雨露的滋养,但它依然将春天的气息寄托在苔藓的痕迹上,显示出一种超脱的生命观。诗人通过这棵枯树,传达了对生命的思考与对自然的敬畏,展现了人对生命本质的深刻体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野火烧枝水洗根:描绘自然的毁灭与再生,火与水的对比表现生命的脆弱与坚韧。
- 数围孤树半心存:孤树的坚守象征了生命的韧性,即使在逆境中仍有生存的希望。
- 应是无机承雨露:表达了孤树与自然的隔绝,似乎无法接受滋养。
- 却将春色寄苔痕:尽管环境恶劣,树依然能传达春的气息,象征希望与生命的延续。
修辞手法:
- 比喻:野火和水的比喻,反映了生命与自然的关系。
- 拟人:孤树似乎有感情,能够“存心”,增强了情感的表现力。
- 对仗:开头的“烧枝”和“洗根”形成对比,使诗句更具韵律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描写一棵孤树在逆境中顽强生存的情景,表达了生命的坚韧与希望,反映了诗人对生命与自然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野火:象征毁灭与无情。
- 孤树:象征孤独与坚韧。
- 雨露:象征生命的滋养与希望。
- 苔痕:象征春天的气息与生命的延续。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野火”象征什么? a) 生命的繁荣
b) 自然的毁灭
c) 和平的象征
答案:b) -
“数围孤树半心存”中“半心”指的是什么? a) 树的心脏
b) 树的坚强
c) 树的生存状态
答案:c) -
诗中提到的“春色寄苔痕”表达了什么情感? a) 绝望
b) 希望与生命的延续
c) 对过去的怀念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孤雁》:描绘孤独与坚韧的作品。
- 《春江花月夜》:同样探讨自然与生命的关系。
诗词对比:
《拟古咏河边枯树》与杜甫的《春望》有相似之处,都表达了对生命和自然的思考。杜甫在《春望》中虽处乱世,但依然寄托了对未来的希望。两者同样展现了人对生命的深刻理解。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诗经与古典诗词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