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花短吟》
时间: 2025-02-04 15:30:0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落花短吟 花间水畔绿如茵,兴废曾经汉与秦。 占了山川无限地,愁伤今古几何人。 严霜杀尽还逢雨,野火烧残又遇春。 不那路傍多此物,农家长是费耕耘。
白话文翻译: 花丛与水边绿草如茵,历史的兴衰曾经见证了汉与秦的更迭。 山川大地被占据,古今有多少人为此感到忧愁。 严霜将万物摧毁后,又迎来了雨水;野火将一切烧尽后,春天又再次降临。 路旁总是有这么多落花,农民总是为此费力耕作。
注释:
- 绿如茵:形容草地绿得像铺了层地毯。
- 兴废:指朝代的兴衰更替。
- 汉与秦:指中国历史上的汉朝和秦朝。
- 占了山川无限地:指自然景观被人类活动所占据。
- 愁伤今古几何人:指古今有多少人为世事变迁而感到忧愁。
- 严霜杀尽:指严寒的霜冻摧毁了一切。
- 野火烧残:指野火将植被烧毁。
- 不那:无奈,没有办法。
- 农家长是费耕耘:指农民总是要费力耕作。
诗词背景: 作者邵雍是宋代著名的理学家、诗人,他的诗歌多表达对人生、自然和社会的深刻思考。这首《落花短吟》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反映了作者对历史变迁和人生无常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落花为媒介,抒发了对历史兴衰和人生无常的深刻感慨。首句以“花间水畔绿如茵”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的自然景象,但紧接着的“兴废曾经汉与秦”立刻将读者从自然美景中拉回到历史的沧桑之中。诗中“占了山川无限地,愁伤今古几何人”表达了作者对人类活动对自然景观的侵占以及由此引发的历史和人生的忧愁。后两句通过对自然界循环往复的描绘,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无常和忧愁的情感。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充分展现了邵雍诗歌的哲理性和艺术魅力。
诗词解析:
- 首句通过“绿如茵”的意象,营造了一个生机勃勃的自然环境。
- 第二句“兴废曾经汉与秦”引入了历史的维度,暗示了自然与历史的交织。
- 第三句“占了山川无限地”用夸张的手法表达了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广泛影响。
- 第四句“愁伤今古几何人”则是对前句情感的深化,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变迁的忧思。
- 第五、六句通过对自然界循环的描绘,进一步强化了无常和忧愁的主题。
- 最后两句“不那路傍多此物,农家长是费耕耘”则是对前文主题的具体化,通过农民的劳作,展现了人类与自然的互动。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绿如茵”将绿草比作地毯。
- 夸张:如“占了山川无限地”夸张地描述了人类活动的影响范围。
- 对仗:如“严霜杀尽还逢雨,野火烧残又遇春”中的对仗,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历史变迁和人生无常的感慨,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影响以及由此引发的历史和人生的忧愁。
意象分析:
- 绿如茵:象征生机和自然的美好。
- 兴废:象征历史的变迁和无常。
- 山川:象征自然和广阔的空间。
- 严霜、野火、春雨:象征自然界的循环和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绿如茵”形容的是什么? A. 花丛 B. 水边 C. 绿草 D. 山川
- “兴废曾经汉与秦”中的“兴废”指的是什么? A. 自然的变化 B. 朝代的更替 C. 天气的变化 D. 人的心情
- 诗中提到的“严霜杀尽还逢雨”表达了什么? A. 自然的循环 B. 人类的劳作 C. 历史的变迁 D. 人生的无常 答案:1. C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通过对春天的描绘,表达了对国家兴衰的忧思。
- 王维的《山居秋暝》: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春望》与邵雍的《落花短吟》都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忧思,但杜甫的诗更多地关注国家层面,而邵雍的诗则更多地关注个人情感。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邵雍的多首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提供了丰富的古代诗歌鉴赏资料,有助于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