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阳台》
时间: 2025-01-27 03:52:4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高阳台
作者: 姚燮 〔清代〕
拭唾题裙,横筝坐酒,湖楼影事阑珊。
两地鹃愁,十年红雨关山。
重逢丁巷春如梦,病夭桃褪了烟鬟。
泪偷弹,紫玉犀钗,敲遍阑干。
旧欢那忍重提说,剩柳莺晓箔,桐凤秋纨。
黯到香魂,墙阴谁护情幡。
西风明日钱塘路,散蘋花吹聚应难。
悄无言,两道愁青,抹上眉弯。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在湖边楼阁中,饮酒作乐的情景,影子在水中渐渐模糊。诗人感叹自己与心爱之人相隔两地,十年间经历了无数的风雨。重逢之时,春天如梦一般,但却发现昔日美丽的桃花已经凋零。默默流泪,轻轻弹琴,琴音敲打着栏杆。往日的欢愉难以重提,剩下的只是早晨的柳树和黄莺,秋天的桐凤也已不再。心中的香魂暗淡无光,墙角的阴影又有谁来保护这份情感?明天西风吹过钱塘江,散落的水蕨花聚集在一起,似乎都难以再相聚。默默无言,两道愁苦的眉毛,轻轻描上。
注释
- 唾:口水,指用嘴巴吐出的液体。
- 阑珊:形容景物的模糊不清,或是情感的淡薄。
- 鹃愁:指杜鹃鸟的哀鸣,常用以象征离愁别恨。
- 丁巷:指相逢的地方,可能是作者熟悉的街巷。
- 烟鬟:古代女子的发型,形状如烟雾般轻盈。
- 紫玉犀钗:一种美丽的装饰品,象征着美好的情感。
- 墙阴:墙角阴暗的地方,象征孤独和寂寞。
- 钱塘路:指通往钱塘江的道路,寓意出行的无奈与情感的疏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姚燮,清代诗人,以其细腻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著称。他的诗歌常常蕴含着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对情感的细致描绘,尤其擅长表现离愁别绪。
创作背景
《高阳台》创作于姚燮人生的某个阶段,正值他对往日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表达了对爱情的追忆与惋惜,反映了当时社会中人们对情感的渴望和对生活的感慨。
诗歌鉴赏
《高阳台》是一首充满情感色彩的作品,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意象,将内心的愁苦与美好的回忆交织在一起。诗的开头,以“拭唾题裙”引入,展现了一个优雅的女子在湖边的闲适情景,立刻营造出一种清新而又略带忧伤的氛围。
诗中提到的“两地鹃愁”,引发了对离别的深思,杜鹃鸣叫常常被用来象征离愁别恨,诗人用此来表达对爱人的思念。这种思念在“十年红雨关山”中显得尤为沉重,十年的时间如同翻越高山大河,间隔着两人的距离。
重逢的场景充满梦幻色彩,“春如梦”的描写,令人感受到温暖与柔美,却又掺杂着“病夭桃褪了烟鬟”的惆怅,桃花的凋谢暗示着曾经的美好岁月已无法重温。
随着诗句的推进,情感愈发浓烈,诗人用“泪偷弹”来表现心中无尽的愁苦,琴声似乎成为了情感的宣泄。最后,诗人通过对未来的无奈和对过往的追忆,展现出一种无言的孤独与无奈,令人感同身受。
整首诗语言优美、意象丰富,展现了诗人对爱情深刻的理解和对生活的细腻观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拭唾题裙:描绘女子优雅的形象,手中轻拭唾沫,象征着生活的细腻和轻松。
- 横筝坐酒:表达一种闲适的生活状态,弹奏琴瑟,饮酒作乐。
- 湖楼影事阑珊:水波荡漾,湖楼的影子渐渐模糊,暗示情感的微妙与变幻。
- 两地鹃愁:两地相隔,杜鹃哀鸣,表露出离愁别恨。
- 十年红雨关山:经历漫长岁月,感慨时间与距离的无情。
- 重逢丁巷春如梦:重逢的美好如梦幻般,瞬间的欢愉。
- 病夭桃褪了烟鬟:桃花凋零,暗示美好的事物易逝。
- 泪偷弹,紫玉犀钗,敲遍阑干:流泪弹琴,情感的宣泄与无奈。
- 旧欢那忍重提说:旧时欢乐难以再提,心中默默怀念。
- 剩柳莺晓箔,桐凤秋纨:晨柳黄莺,秋桐凤,意象美好而又萧瑟。
- 黯到香魂,墙阴谁护情幡:内心的迷茫与孤独,情感无人来护。
- 西风明日钱塘路:未来的道路充满不确定性,西风带来凄凉。
- 散蘋花吹聚应难:散落的水蕨花,暗示聚散无常,难以重聚。
- 悄无言,两道愁青,抹上眉弯:愁苦无言,眉头轻描,展现出深刻的情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多处使用比喻,如“春如梦”形容重逢的美好。
- 拟人:如“泪偷弹”,赋予情感以人性化的表现。
- 对仗:全诗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着离愁、思念和对往昔的追忆,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与对往日时光的无奈感叹。通过细腻的意象和生动的描写,展现了人们在面对时间流逝和情感变迁时的脆弱与无助。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湖楼:象征着美好的回忆与宁静的生活。
- 鹃:代表离愁与孤独。
- 桃花:美好而短暂的爱情。
- 紫玉犀钗:象征爱情的美好与珍贵。
- 柳莺:春天的生机与活力。
- 西风:寓意时间的流逝和离别的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鹃”主要象征什么? A. 美好
B. 离愁
C. 快乐
答案: B -
“泪偷弹”中的“泪”指的是什么情感? A. 喜悦
B. 忧愁
C. 愤怒
答案: B -
诗中提到的“紫玉犀钗”象征了什么? A. 权力
B. 爱情
C. 财富
答案: B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姚燮研究》
- 《古诗词鉴赏方法与技巧》
- 《中国古典诗词精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