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阳台 因故未至厦门有负友人约词以谢过》
时间: 2025-04-29 15:23:0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高阳台 因故未至厦门有负友人约词以谢过
作者: 周燕婷
竹叶风清,荷衣露重,芳堤小雨初收。
断续吟蝉,绿阴凉上高楼。
褰帘怕卷飞红影,正纷纷乱坠江流。
是何由,春已无踪,偏惹春愁?
斜阳渐隐青山外,剩蘋花鱼浪,摇荡轻舟。
独立苍茫,一天风色如秋。
经年几误盟鸥约,渺烟波空羡闲鸥。
月华浮,数点星光,冷照江头。
白话文翻译:
在竹叶摇曳的清风中,荷花的衣裳沾满了露水,芳香的小堤上细雨刚刚停止。
蝉声断断续续,绿荫凉爽覆盖在高楼上。
我害怕将帘子卷起,打扰那飞舞的红影,正好在江流中纷纷飘落。
为何春天已然远去,偏偏让我生出这种春愁?
斜阳渐渐隐去在青山之外,只剩下浮动的蘋花和浪花,轻轻摇荡着小舟。
我独自站在苍茫的天地间,感到一整天的风色如同秋天。
这些年来,几次误了与鸥鸟的约定,渺茫的烟波让我空羡那些闲适的鸥鸟。
月光洒下,几点星光,冷冷地照耀着江头。
注释:
- 竹叶:竹子的叶子,象征清新、宁静。
- 荷衣:荷花的花瓣,形容水乡的美景。
- 芳堤:花香的小堤,描绘自然的美丽环境。
- 褰帘:卷起帘子,动作细腻,表达对美景的珍惜。
- 春愁:春天的忧愁,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惋惜。
- 盟鸥约:与海鸥的约定,暗示与友人之间的约定未能实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周燕婷,现代诗人,以其细腻的情感和清新的自然描写著称。她的诗歌常常融合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观,展现出深刻的哲理思考。
创作背景:该诗作是在未能如约赴厦门与友人相见的情况下所作,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歉意及对春天流逝的惆怅。厦门的自然景色与诗人内心的孤寂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情感的深度。
诗歌鉴赏:
《高阳台 因故未至厦门有负友人约词以谢过》是一首流畅且富有情感的诗。诗中描绘了一个春日的场景,竹叶、荷衣、芳堤小雨等意象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种清新而宁静的氛围。然而,随着诗人的心境转变,春天的美好与错失的约定交织出一丝淡淡的愁苦。
诗的开头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引入,展现了诗人对环境的敏感,接着通过“是何由,春已无踪,偏惹春愁”这几句,转向对时间流逝的感慨,突出了主题的深刻性。斜阳下的青山和摇曳的舟影,映射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惆怅,词句之间流露出一种对友人的思念和对生活无常的叹息。
整首诗歌不仅在内容上充满了意象的美感,更在情感上展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深刻联系。诗人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她的内心世界,让读者感受到那份春愁的复杂与深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竹叶风清,荷衣露重,芳堤小雨初收:描绘春日的清新气息,竹叶随风摇曳,荷花沾满露水,芳香的小堤上细雨刚刚停止。
-
断续吟蝉,绿阴凉上高楼:蝉声此起彼伏,夏日的绿荫映照在高楼之上,增加了时令的气息。
-
褰帘怕卷飞红影,正纷纷乱坠江流:诗人不愿打扰窗外美景,红影(或指雀鸟)在江流中轻轻落下,象征着时光的流逝。
-
是何由,春已无踪,偏惹春愁:质疑春天为何已去,惹得自己心生愁绪,表露出对失去的怀念。
-
斜阳渐隐青山外,剩蘋花鱼浪,摇荡轻舟:夕阳西下,青山渐隐,水面上只剩下蘋花和波浪,描绘出一种宁静的景象。
-
独立苍茫,一天风色如秋:诗人在苍茫之中独自伫立,感受到一天的风色如同秋天的萧瑟。
-
经年几误盟鸥约,渺烟波空羡闲鸥:多年来与友人的约定屡次错过,诗人对悠闲的鸥鸟产生羡慕,反映出内心的孤独与思念。
-
月华浮,数点星光,冷照江头:最后的月光和星光冷冷地照耀着江边,形成了一幅凄美的画面,结束了整首诗的情感流转。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象与情感相结合,如“斜阳渐隐青山外”使山水与诗人的心情产生共鸣。
- 拟人:蝉声“断续吟”,赋予蝉以人的情感,增强了自然的生动性。
- 对仗:如“月华浮,数点星光”,对称呼应,增强音乐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与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友人未能相见的遗憾以及对春天流逝的感慨,反映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与对人生无常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竹叶:象征清新、生命力。
- 荷衣:美丽、纯净。
- 春愁:时间的流逝带来的惆怅。
- 斜阳:象征人生的晚期与思考。
- 鸥鸟:自由与闲适的象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荷衣”指的是什么?
- A. 荷花的花瓣
- B. 竹叶
- C. 小雨
-
诗人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喜悦
- B. 忧伤
- C. 愤怒
-
诗中提到的“盟鸥约”是什么意思?
- A. 与海鸥的约定
- B. 与朋友的约定
- C. 与家人的约定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月下独酌》
- 杜甫的《春望》
- 温庭筠的《梦筱雨》
诗词对比:
- 李白的《月下独酌》:同样表现了孤独与思考,但更多展现的是对自由的向往。
- 杜甫的《春望》:描绘了春天的美好与国事的忧愁,情感更加深沉。
参考资料:
- 《古典诗词解析》
- 《现代诗歌赏析》
- 周燕婷的诗集及相关研究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