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窦秀才》
时间: 2025-01-11 08:15:1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窦秀才
欧阳修 〔宋代〕
晴原高下细如鳞,树转城回路欲分。
望月西楼人共远,跃鞍南陌草初薰。
短亭山翠偏多叠,送目鸿惊不及群。
一驿赋成应援笔,好凭飞翼寄归云。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写了送别友人窦秀才的情景。在晴朗的原野上,地面起伏如鱼鳞般细腻,树木环绕着城镇,路途似乎要分开。望着西楼上的明月,离别的情景让人心生远望。骑马在南面的小道上,草色刚刚被晨风轻拂,散发出清新的气息。短亭与山的翠绿相映,层层叠叠,目送鸿雁飞去,却不及那群雁的远行。写下这首诗歌,愿借助飞翔的翅膀,将我的思念寄托在云端。
注释:
- 晴原:晴朗的原野,这里指开阔的田野。
- 细如鳞:形容地面起伏细腻,就像鱼鳞一样。
- 树转城回:树木环绕,城镇似乎在转动。
- 跃鞍:指骑上马,跃起的动作。
- 草初薰:初春的草刚刚滋生,散发出清香。
- 短亭:指小亭子,作为休息或送别的地方。
- 鸿惊:鸿雁飞去,令人惊讶。
- 寄归云:将思念寄托在云端,表达离别的情感。
典故解析:
- 月亮:在古代诗词中,月亮常常用来象征思念与离别。
- 鸿雁:鸿雁是传递书信和情感的象征,常在送别诗中出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和历史学家。其诗词兼具文人雅致与民间风趣,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欧阳修与友人窦秀才的送别之际,表达了对朋友的深情和离愁。正值宋代中期,社会相对安定,文人之间的交往频繁,诗歌成为表达情感的重要方式。
诗歌鉴赏:
《送窦秀才》以清新自然的意象,深刻细腻的情感,展现了诗人欧阳修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开篇“晴原高下细如鳞”,以生动的比喻描绘出晴朗的原野,展现出一种开阔的视野与心境。接着,诗人通过“树转城回路欲分”的描写,表现出离别的迫切与不舍。西楼的明月象征着思念,诗人在这宁静的时刻,心中充满了对友人的祝福与牵挂。
“跃鞍南陌草初薰”则描绘了送别时的场景,草色新绿,象征着新的开始与希望,同时也暗含着离别的惆怅。后半部分“短亭山翠偏多叠”,通过层叠的山景,进一步表现出送别的情景和心情的复杂。最后一句“好凭飞翼寄归云”,则是深情的寄托,表达了诗人希望将思念化作云中之翼,伴随友人归去的愿景。
整首诗情景交融,情感渗透其中,展现了古人对友情的珍视与对离别的无奈,是一首感人至深的送别诗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晴原高下细如鳞”:描绘晴朗的田野,起伏的地面如同细小的鱼鳞,形象生动。
- “树转城回路欲分”:树木环绕,似乎要将城镇隔开,表现出离别的无奈。
- “望月西楼人共远”:在西楼上看月亮,暗示离别时的共同思念。
- “跃鞍南陌草初薰”:骑马行驶在南面的道路上,草木初生,清新的气息弥漫。
- “短亭山翠偏多叠”:小亭与青山相映,层层叠叠,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
- “送目鸿惊不及群”:目送鸿雁飞去,感叹离别的情景令人惊讶。
- “一驿赋成应援笔”:在驿站写下这首诗,作为对友人的祝福。
- “好凭飞翼寄归云”:愿将思念化作飞翔的云,寄托给远方的友人。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细如鳞”,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景象。
- 对仗:整首诗的句子对仗工整,增强了节奏感和美感。
- 象征:月亮、鸿雁作为思念与离别的象征,富有情感深度。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以及离别时的惆怅与祝福,展现了文人之间的情谊和对生活的热爱。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晴原:象征开阔的心境和美好的希望。
- 明月:象征思念与离别的情感。
- 鸿雁:象征友情和通信,寄托思念之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晴原高下细如鳞”中的“细如鳞”形容的是: A. 田野的起伏
B. 树木的样子
C. 城镇的建筑
D. 河流的流动 -
诗中提到的“跃鞍南陌草初薰”中,骑马的方向是: A. 北
B. 南
C. 东
D. 西 -
这首诗主要表达了: A. 对自然的赞美
B. 对友人的思念和祝福
C. 对人生的感慨
D. 对历史的反思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送别》 李叔同
- 《送友人》 王之涣
诗词对比:
- 《送别》:同样表达送别与思念,但更加侧重于情感的直接表达。
- 《送友人》:通过景物描写,展现友情的深厚与离别的惆怅。
参考资料:
- 《欧阳修集》
- 《宋诗选》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