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德亭,并叙》

时间: 2025-01-26 01:04:48

小圃傍城郭,闭门芝朮香。

名随市人隐,德与佳木长。

元化善养性,仓公多禁方。

所活不可数,相逢旋相忘。

但喜宾客来,置酒花满堂。

我欲东南去,再观双桧苍。

山茶想出屋,湖橘应过墙。

木老德亦熟,吾言岂荒唐。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小圃傍城郭,闭门芝朮香。
名随市人隐,德与佳木长。
元化善养性,仓公多禁方。
所活不可数,相逢旋相忘。
但喜宾客来,置酒花满堂。
我欲东南去,再观双桧苍。
山茶想出屋,湖橘应过墙。
木老德亦熟,吾言岂荒唐。

白话文翻译

小小的园子靠近城墙,闭门后弥漫着芝麻和药草的香气。
名声随着市井之人而隐没,德行与美好的树木长久地存在。
元化(指老子)善于养性,仓公(指仓颉)有许多禁忌。
活着的事物数不胜数,相遇时又很快忘记。
但我只喜爱宾客的到来,酒满堂,花满地。
我想要去东南方,再次观赏那苍翠的双桧树。
山茶花仿佛在屋外盛开,湖边的橘子应该越过墙去。
古树虽老,德行却更加成熟,我的言语难道荒唐吗?

注释

  • 小圃:小园,指作者的园子。
  • 芝朮:芝草和药草,象征着清雅和长寿。
  • 元化:指老子,强调养性之道。
  • 仓公:指仓颉,古代的书法家,象征着文化禁忌。
  • 相逢旋相忘:形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短暂而易忘。
  • 双桧苍:指形态苍翠的两棵桧树。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他的作品风格多样,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丰富的情感,尤其擅长诗、词、文。

创作背景

《种德亭,并叙》创作于苏轼晚年,时局动荡,个人的理想与现实产生矛盾,诗中流露出对悠闲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对人际关系的淡薄感到失落。

诗歌鉴赏

这首诗表现了苏轼对自然与人际关系的深刻思考。开篇描绘了他的小园,隐喻着宁静与清雅,似乎与世无争的生活方式。第二联通过对名声和德行的对比,表现了苏轼对名利的淡漠,强调内在的德行才是长久之道。元化与仓公的提及,反映了作者对养性与文化的追求,体现出一种哲学思考。

后半部分展现了苏轼对宾客来访的欢迎,表现出他对友谊的珍惜与对生活乐趣的追求。最后两句描绘了他对东南美景的向往,传达了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与对生活的积极态度。整首诗构建了一个清幽的园中世界,表达了对生活的深情与哲理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小圃傍城郭:描绘了一个小园子,位置在城墙旁边,暗示着隐秘与宁静。
  2. 闭门芝朮香:闭上门后,园中散发出香气,象征着内心的安宁。
  3. 名随市人隐:名声逐渐被世俗的喧嚣所掩盖。
  4. 德与佳木长:德行与美好的树木一样,能够长久存在。
  5. 元化善养性:引用老子,强调内心的修养。
  6. 仓公多禁方:提到文化禁忌,暗示对知识的尊重。
  7. 所活不可数:生命中有无数的事物。
  8. 相逢旋相忘:人与人的相遇总是短暂的。
  9. 但喜宾客来:强调对友谊的珍惜。
  10. 置酒花满堂:酒宴之乐,体现生活的美好。
  11. 我欲东南去:表达对美好景色的向往。
  12. 再观双桧苍:期待再次欣赏双桧树的苍翠。
  13. 山茶想出屋:山茶花仿佛从屋外探出。
  14. 湖橘应过墙:湖边的橘子应该会越过墙壁。
  15. 木老德亦熟:古树虽老,但德行更加成熟。
  16. 吾言岂荒唐:反问自己的言论是否荒唐,强调自信。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德行与树木相比较,暗示德行的长久与稳固。
  • 对仗:如“名随市人隐,德与佳木长”,对仗工整。
  • 拟人:山茶和湖橘仿佛有生命,增加了自然的生动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强调了个人内心的修养与对友谊的珍视,表达了对自然美的向往和对世俗名利的淡泊,体现了苏轼的哲学思考及对生活的热爱。

意象分析

  • 小圃:象征隐逸生活与内心宁静。
  • 芝朮:象征长寿与健康。
  • 双桧:象征永恒与稳重。
  • 宾客:象征友谊与人际关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苏轼在诗中提到的“元化”指的是哪位哲学家? A. 孟子
    B. 老子
    C. 庄子
    D. 荀子

  2. 诗中所描绘的小园子代表了什么? A. 世俗名利
    B. 内心的安宁
    C. 竞争与斗争
    D. 繁华的市井

  3. “我欲东南去”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未来的渴望
    B. 对美好景色的向往
    C. 对友谊的珍惜
    D. 对现实的逃避

答案

  1. B. 老子
  2. B. 内心的安宁
  3. B. 对美好景色的向往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诗词对比

对比苏轼的《种德亭,并叙》和王维的《竹里馆》,两者都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苏轼更加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而王维则更强调内心的宁静与自然的融合。

参考资料

  • 《苏轼全集》
  • 《宋代文学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