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史台榆、槐、竹、柏四首 其三 竹》
时间: 2025-01-11 05:00:1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今日南风来,吹乱庭前竹。
低昂中音会,甲刃纷相触。
萧然风雪意,可折不可辱。
风霁竹已回,猗猗散青玉。
故山今何有,秋雨荒篱菊。
此君知健否,归扫南轩绿。
白话文翻译:
今天南风吹来,吹得庭前的竹子摇曳不定。
竹子的低吟和高昂的声音交织在一起,像是甲刃相撞。
这萧瑟的风雪之意,竹子能被折断,但不能被侮辱。
风雨过后,竹子已经恢复了生机,宛如散落的青玉。
故乡如今又有什么呢?秋雨中荒凉的篱笆上开着菊花。
这位朋友你安好否?归来时请打扫南轩的绿意。
注释:
- 今日南风来:指今天的南风,象征着温暖和生机。
- 吹乱庭前竹:形容风吹动庭前的竹子,表现出竹子的柔韧和活泼。
- 低昂中音会:低声和高声的竹子在风中相互交响。
- 甲刃纷相触:比喻竹子在风中相互碰撞,产生清脆的声响。
- 萧然风雪意:指风雪带来的萧瑟的感觉。
- 可折不可辱:竹子虽然可以被折断,但气节不容侮辱。
- 猗猗散青玉:形容竹子恢复生机后,青翠欲滴的美丽。
- 故山今何有:询问故乡的现状。
- 秋雨荒篱菊:指秋雨中荒凉的篱笆上盛开的菊花,表现出孤独与坚韧。
- 此君知健否:询问友人的安康。
- 归扫南轩绿:希望归来后能整理南轩的绿意,象征着希望与重聚。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在诗歌、散文、词曲等方面都有卓越成就,尤其以豪放派词风著称。苏轼的作品常蕴含深厚的哲理,表达对人生的感悟和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
《御史台榆、槐、竹、柏四首》是苏轼在经历政治风波、被贬后的创作。此时的他身居他乡,心中常怀故乡之情,诗中借竹子表达对精神和品格的追求,同时也反映了他对友人的关怀。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竹子为主线,通过描绘竹子的形态和声音,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首句“今日南风来”引出了整个场景,南风象征着温暖与希望,预示着生命的活力。接下来的“吹乱庭前竹”,生动描绘了竹子在风中的摇曳,表现出一种生机与活力。
“低昂中音会,甲刃纷相触”,通过声音的描写,强调了竹子的独特韵律,展现了其独立而坚韧的特性。诗人以“可折不可辱”来突出竹子的坚韧品格,表达了他对清白与高洁的追求。这种精神反映了苏轼自身的处世态度,尽管身处逆境,依然保持高尚的气节。
“风霁竹已回,猗猗散青玉”则展现了竹子在风雨后重焕生机的美丽,象征着希望与生机。诗的最后两句转向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友人的关心,表达了对生命的感悟和对故人的思念。
整首诗语言清新,意象丰富,展现了苏轼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人生观,是一首充满哲理和情感的佳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今日南风来:今天南风吹来,带来了温暖。
- 吹乱庭前竹:风吹得庭前的竹子摇曳不定。
- 低昂中音会:竹子的低吟和高昂的声音交织在一起,形成合奏。
- 甲刃纷相触:形容竹子碰撞时产生清脆的声响,像是兵器相击。
- 萧然风雪意:这萧瑟的意境让人感受到风雪的寒冷。
- 可折不可辱:竹子可以被折断,但不能被侮辱,强调竹子的气节。
- 风霁竹已回:风雨过后,竹子恢复了生机。
- 猗猗散青玉:形容竹子青翠欲滴,宛如散落的青玉。
- 故山今何有:询问故乡的现状如何。
- 秋雨荒篱菊:秋雨中,荒凉的篱笆上开着孤独的菊花。
- 此君知健否:问候朋友的安康。
- 归扫南轩绿:希望归来后能整理南轩的绿意。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竹子比作青玉,表现其清雅之美。
- 拟人:竹子的声音被赋予了人的情感,增强了作品的生动性。
- 对仗:如“低昂中音会,甲刃纷相触”,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主题围绕竹子展开,通过竹子的形态和精神,表现出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对故乡的怀念以及对朋友的关心。它传达了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以及在逆境中保持高洁品格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南风:象征温暖与希望。
- 竹子:象征高洁、坚韧的品质。
- 秋雨:象征孤独与思念。
- 菊花:象征顽强与生命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今日南风来”意指什么?
- A. 寒冷的北风
- B. 温暖的南风
- C. 暴雨
- D. 暴雪
-
在诗中,竹子被比作什么?
- A. 玫瑰
- B. 青玉
- C. 银杏
- D. 松树
-
“可折不可辱”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生命的无所谓
- B. 对尊严和品格的坚持
- C. 对财富的渴望
- D. 对朋友的背叛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将进酒》
- 王维的《竹里馆》
诗词对比:
- 苏轼的《竹》与王维的《竹里馆》在意象上都有竹子,但前者更强调精神和品格,后者则多了几分宁静与淡泊。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两位诗人对竹子的理解和表现各有千秋,反映了不同的生活态度和哲学思考。
参考资料:
- 《苏轼诗文选》
- 《宋代诗词鉴赏》
- 《古典诗词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