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表忠观钱道士归杭》
时间: 2025-01-26 00:24:44意思解释
送表忠观钱道士归杭
原文展示:
(此处应提供原文内容)
白话文翻译:
在熙宁十年,皇帝命令关闭龙山的佛祠,改建为表忠观。元丰二年,钱道士从杭州来到,拜访我于吴兴。他问道观的重建是否完成,我回答说还没有,因为杭州的人们今年的收成不好,没有人来帮助我。我说这真奇怪,杭州的人重视施舍却轻视金钱,这不仅是为了积累功德,也是为了自我超脱。这个年头的重建确实完成了。你准备回去吗?在他返程时,我作诗送别他。旧时的皇王德行仍在民心中,表彰忠诚的旨意很深。我在祠下流泪,想要争相刻下碑文。破旧的房屋凄凉,尘埃凝结在座位上,云孙憔悴,雪白的簪子上满是白霜。我未曾相信那些豪杰的名声却像郭解一样,却从其他县施送千金。
注释:
- 熙宁:指北宋神宗时期的年号。
- 佛祠:指供奉佛教的庙宇。
- 表忠观:改建后新建的道教观。
- 杭人重施轻财:杭州的人重视施舍而轻视金钱的追求。
- 郭解:古代义士,意指那些名声显赫的豪杰。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诗人、词人、书法家、画家。他的诗词风格多样,既有豪放,也有细腻。
-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苏轼与道士钱某送别之际,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忠诚与施舍的态度,以及对道教文化的关注。
诗歌鉴赏:
苏轼的《送表忠观钱道士归杭》以细腻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他对忠诚、施舍和社会风气的深切关注。诗中通过对杭州人重视施舍的描绘,反映了道德与物质之间的对立和张力。开篇提到的佛祠废除,象征着传统宗教信仰的转变,而新的表忠观则体现了对忠诚精神的追求。诗人的泪水与对旧德的怀念,传达了对历史的思索与对未来的希望。最后的反思则揭示了对豪杰和财富的不信任,表现出苏轼对人道主义精神的坚持与追求。这首诗不仅是对朋友的送别,更是对社会风气的深刻剖析,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提到皇帝的命令,显示出政治背景。
- 钱道士的到访,体现了文化交流。
- 杭人的施舍观念,反映了社会风气的矛盾。
- 诗人的情感流露,展示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忠诚比作不朽的精神。
- 拟人:破屋与尘埃的描写,赋予了情感。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有一定的对称,增强了韵律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探讨了忠诚与施舍的价值,批判了对物质的轻视与对精神的追求,展现了苏轼对社会现象的深刻见解。
意象分析:
- 忠诚:象征着道德标准和社会责任。
- 施舍:体现人际关系与社会纽带的建立。
- 泪水与破屋:反映了诗人的情感与社会现实的矛盾。
互动学习:
- 诗词测试:
- 苏轼的《送表忠观钱道士归杭》在哪一年作成?
- a) 熙宁十年
- b) 元丰二年
- c) 明道年间
- 杭人重视什么而轻视什么?
- a) 施舍,金钱
- b) 忠诚,财富
- c) 学业,功名
- 苏轼的《送表忠观钱道士归杭》在哪一年作成?
答案:
- a) 熙宁十年
- a) 施舍,金钱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将进酒》
-
诗词对比:
- 苏轼与杜甫在表达对社会的关怀和对忠诚的赞美上,有相似之处,但苏轼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流露,而杜甫则更多地反映了社会的苦难与历史的沧桑。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苏轼全集》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