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天寺见僧守诠小诗清婉可爱次韵》

时间: 2025-01-11 02:52:14

但闻烟外钟,不见烟中寺。

幽人行未已,草露湿芒屦。

惟应山头月,夜夜照来去。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但闻烟外钟,不见烟中寺。
幽人行未已,草露湿芒屦。
惟应山头月,夜夜照来去。

白话文翻译:

只听到烟雾外传来的钟声,却看不到烟雾中的寺庙。
幽静的人还在行走,草地上的露水打湿了他的草鞋。
想必山顶的明月,夜夜都在照亮他来去的足迹。

注释:

  • 烟外:指寺庙被烟雾笼罩,隐约可闻钟声。
  • 幽人:指隐居或远离尘嚣的人,通常形容僧人或隐士。
  • 芒屦:用芒草编织的鞋子,形容简朴的生活。
  • 惟应:想必、应该的意思。
  • 照来去:照亮来往的路程。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和画家。他的诗词风格多样,兼具豪放与婉约,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情感著称。苏轼的诗作常常反映出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苏轼的晚年,时值他被贬黄州之际。诗中表达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感受,反映了他在世俗喧嚣中对宁静生活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清新的意境,展现了诗人对幽静寺庙生活的向往与思考。开头两句,通过“烟外钟”与“烟中寺”的对比,生动描绘了寺庙的隐秘与幽静,给人一种模糊而神秘的感觉。钟声的回响,仿佛在召唤着游子回归内心的宁静。接下来,诗人用“幽人行未已”和“草露湿芒屦”描绘了一个孤独的行者,他在晨露中行走,似乎在追寻某种精神的寄托。这种细腻的描写,不仅展现了自然的美,也传达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孤独感。

最后一句“惟应山头月,夜夜照来去”,则将整首诗的情感推向高潮,月光成为了诗人心灵的指引,象征着希望与永恒。山头的月亮,静静照耀着行者的足迹,暗示着尽管生活孤独,但总有光明的指引。

整首诗在清新淡雅的表面之下,蕴含着深厚的哲理与人生态度,体现了苏轼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与对自然的热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但闻烟外钟:开篇以“但闻”引出,强调声音的存在,暗示寺庙的隐秘与遥远。
  2. 不见烟中寺:对比钟声与寺庙的不可见,营造出一种朦胧的氛围。
  3. 幽人行未已:引入“幽人”,表现出一种静谧的行走,暗示内心的追寻。
  4. 草露湿芒屦:细腻的自然描写,反映出行者与自然的亲密接触。
  5. 惟应山头月:月亮象征指引,暗示内心的渴望与希望。
  6. 夜夜照来去:月光的持续性,象征着恒久的陪伴与指引,给人以力量。

修辞手法:

  • 对比:如“烟外钟”与“烟中寺”的对比,突出了寺庙的隐秘。
  • 意象:月亮、草露等自然意象,营造了诗的氛围。
  • 拟人:将月亮赋予了照亮的功能,使其成为情感的寄托。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宁静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在孤独中寻找心灵寄托的情感。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诗人传达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深刻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着宗教信仰与内心的呼唤。
  • :隐喻着宁静的精神家园。
  • 草露:自然的细腻,代表生活的朴素与真实。
  • :象征希望和光明,给人以指引和力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幽人”是指什么人?

    • A. 富贵之人
    • B. 隐士或僧人
    • C. 游子
    • D. 学者
  2. 诗中描绘的“草露湿芒屦”表达了什么意境?

    • A. 清晨的宁静
    • B. 雨夜的艰辛
    • C. 秋天的萧瑟
    • D. 冬季的寒冷
  3. “惟应山头月”这句中的“月”象征着什么?

    • A. 财富
    • B. 希望与指引
    • C. 时间的流逝
    • D. 失落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同样表达了对自然与隐逸生活的向往。
  • 李白《月下独酌》:通过月亮表达孤独与思考的情感。

诗词对比:

  • 杜甫《月夜忆舍弟》与苏轼的作品都通过月亮表达思乡情感,但杜甫的笔调更显沉重,而苏轼则显得轻盈而洒脱。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苏轼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