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诗五首 其四》

时间: 2025-01-11 05:56:37

湘水吊灵妃,斑竹为情绪。

汉水访游女,解佩欲谁与。

同心不可见,异路空延伫。

浦上青枫林,津傍白沙渚。

行吟至落日,坐望秖愁予。

神物亦岂孤,佳期竟何许。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湘水吊灵妃,斑竹为情绪。
汉水访游女,解佩欲谁与。
同心不可见,异路空延伫。
浦上青枫林,津傍白沙渚。
行吟至落日,坐望秖愁予。
神物亦岂孤,佳期竟何许。

白话文翻译:

在湘江边吊念灵妃,斑竹传递我的情绪。
在汉水边寻找游女,解下佩玉想与谁分享。
心心相印却无法相见,异路遥遥空自徘徊。
岸边青枫树林,渡口傍着白沙滩。
吟唱至日落,坐着望着只觉忧愁。
神灵的存在难道也是孤独的吗?那美好的约会究竟在哪里呢?

注释:

  • 湘水:指湘江,流经湖南的河流。
  • 灵妃:指的是屈原的妻子,寓意着失去的爱。
  • 斑竹:斑驳的竹子,常用作表达情感的象征。
  • 汉水:指汉江,流经湖北的河流。
  • 游女:指游荡的女子,象征着自由与流浪。
  • 解佩:解开佩玉,表达对爱情的渴望和思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九龄(678年-740年),字子容,唐代著名诗人和政治家。其诗风清新俊逸,常以自然景物寓情,抒发个人情感。张九龄在政治上曾任高官,因其才华和品德受到后人尊重。

创作背景:

《杂诗五首》是张九龄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写于他对友人或爱人的思念之情。诗中融合了自然景色与个人情感,反映了他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与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湘水与汉水的自然景观,传达出诗人对已逝或远方爱人的深切怀念与无奈。诗的开头提到“湘水”和“灵妃”,即以地理之水引入情感,表现出对失去的爱与灵魂的缅怀。接着通过“斑竹”为情绪的媒介,暗示竹子的摇曳象征着内心波动的情感。

在“汉水访游女”这一句中,诗人以游女作为寻找爱情的象征,表达了对自由与爱情的渴望,但“解佩欲谁与”又揭示了孤独与无奈。接下来的“同心不可见,异路空延伫”更是表达出两人无法相见的苦闷与思念。

整首诗在意象上交织了自然与情感,青枫林和白沙渚的描写增加了诗的层次感,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最后两句“神物亦岂孤,佳期竟何许”则是对孤独感的深刻反思,发出了对美好约定的渴望与无奈,进一步深化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湘水吊灵妃:在湘江边缅怀灵妃,表达对爱人的思念。
  2. 斑竹为情绪:斑竹摇曳,象征内心的情感波动。
  3. 汉水访游女:在汉江边寻找游女,寄托对爱情的渴望。
  4. 解佩欲谁与:解下佩玉,想与谁分享这份情感。
  5. 同心不可见:心心相印却无法相见,增添了哀愁。
  6. 异路空延伫:各自的路途遥远,徒然等待。
  7. 浦上青枫林:描绘岸边的青枫林,营造自然氛围。
  8. 津傍白沙渚:渡口旁边的白沙滩,增添景色的层次。
  9. 行吟至落日:吟唱至日落,表现出诗人的孤独。
  10. 坐望秖愁予:坐着望远,心中只剩愁苦。
  11. 神物亦岂孤:神灵是否也感到孤独。
  12. 佳期竟何许:美好的约会究竟在何处,表达对未来的迷茫。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湘水吊灵妃,汉水访游女”,对称工整,增强了节奏感。
  • 隐喻:斑竹与佩玉象征情感的寄托与渴望。
  • 拟人:神物是否孤独,赋予神灵以人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爱情的怀念与渴望,同时也流露出孤独和无奈的情感。诗人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反映了内心深处对美好爱情的追寻与失落,揭示了人生的孤独与对幸福的向往。

意象分析:

  • 湘水:象征思念与哀愁。
  • 灵妃:代表失去的爱。
  • 斑竹:传递情感的媒介。
  • 游女:象征自由与渴望。
  • 青枫林、白沙渚:自然景色,增添诗的意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湘水吊灵妃”中的“灵妃”指的是谁?

    • A. 诗人
    • B. 失去的爱人
    • C. 自然神灵
  2. 诗中提到的“斑竹”主要象征什么?

    • A. 友情
    • B. 情感的波动
    • C. 孤独
  3. “同心不可见,异路空延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快乐
    • B. 失落与无奈
    • C. 希望

答案:

  1. B. 失去的爱人
  2. B. 情感的波动
  3. B. 失落与无奈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夜泊牛渚怀古》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诗词对比:

张九龄的《杂诗》与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均表达了对过往的思念和孤独感,但前者更着重于对爱情的描绘,而后者则兼具历史感与个人情怀。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唐代诗人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