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中至玉泉山寺属穷阴冰闭崖谷无色及仲春行县…有此作》
时间: 2025-01-11 02:30:0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冬中至玉泉山寺属穷阴冰闭崖谷无色及仲春行县…有此作
白话文翻译
在幽静的境地,信仰显得格外珍贵,春天再次来临时,万物复苏,仿佛又回到美好的时光。再来这里的美好时光,都是因为与此地有缘。万树柔和地生长,千花纷纷开放。松林中传来悦耳的鸟鸣,竹下清泉缓缓流淌。石壁间开设了精舍,金光照耀着法堂。真正的空灵本是寂静的,假象的存在不过是为了相互宣扬。那些心灰意冷的人,依然追寻着禅意的巢穴。尽管写简书的人会感到畏惧,然而自身的生活也早已被抛弃。
注释
- 灵境:指幽静、灵秀的境地。
- 芳时:指春天的美好时光。
- 精舍:指佛教寺院的房舍。
- 法筵:指佛教讲经的场所。
- 真空:指内心的空灵与宁静。
- 灰心者:指意志消沉、失去信心的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张九龄,字子寿,号投笔,唐代著名诗人、政治家。他的诗多描写自然景色,富有哲理,风格清新典雅。张九龄曾任宰相,因其清白之风和高尚情操受到后世敬仰。
创作背景:该诗写于张九龄访问玉泉山寺的时刻,反映了他在严冬与初春交替之际,面对自然景色与内心感受的深刻思考。寺庙的宁静和自然的美好相结合,引发他对人生与信仰的感悟。
诗歌鉴赏
这首诗在描绘冬春交替的自然景色中,蕴含了深刻的哲理思考。开篇即以“灵境信幽绝”引入,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幽静环境的向往与珍惜。在春天的气息逐渐复苏之际,诗人感受到生命的柔和与美丽,万物复苏的景象让人心生欢喜。
“松间鸣好鸟,竹下流清泉”两句,生动描绘了自然的生机与活力,展现出诗人对于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美好希冀。在“金光照法筵”中,诗人将自然景象与佛教文化相结合,体现了他对精神世界的追求。最后几句则表达了诗人对心灵追求的反思与感慨,强调了内心的宁静与超脱。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色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生命的思考与对内心平静的追求,展现了张九龄内心的深邃与温柔,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与哲理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灵境信幽绝:描绘出一种安静而美好的环境,表达了对幽静之美的向往。
- 芳时重暄妍:春天的气息再次回归,万物复苏,生机勃勃。
- 再来及兹胜:再次来到这里,感受到更深的美好。
- 一遇非无缘:与这里的美好相遇不是偶然,而是有缘的结果。
- 万木柔可结:万树柔和地生长,象征着生命的柔韧与力量。
- 千花敷欲然:千花盛开,展现出春天的繁华。
- 松间鸣好鸟:松林间响起的鸟鸣,体现出自然的和谐。
- 竹下流清泉:清泉流淌,增添了诗的生动感。
- 石壁开精舍:石壁中开设的精舍,暗示着宁静的修行场所。
- 金光照法筵:金色的光辉照耀着讲经的法堂,象征着智慧与启示。
- 真空本自寂:内心真正的空灵本来就是寂静的。
- 假有聊相宣:表面上的存在不过是为了互相宣扬。
- 复此灰心者:那些心灰意冷的人,仍然在追寻心灵的归宿。
- 仍追巢顶禅:他们依然在追寻内心的禅意。
- 简书虽有畏:虽然写简书的人感到畏惧。
- 身世亦相捐:然而,个人的命运也已被抛弃。
修辞手法:
- 对仗:如“万木柔可结,千花敷欲然”,运用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将自然景象与内心的宁静联系,形成生动的意象。
- 拟人:如“鸣好鸟”,让自然更具生机。
主题思想: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探讨了内心的宁静与哲学思考,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感悟与对信仰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灵境:象征着内心的宁静与清明。
- 芳时:代表春天的美好与希望。
- 万木:象征生命的力量与柔韧。
- 千花:寓意繁荣与美丽。
- 松、竹:象征着坚韧与柔和的结合。
- 清泉:象征生命的纯净与流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灵境”指的是什么?
- A. 喧闹的市场
- B. 幽静的环境
- C. 繁华的城市
-
“万木柔可结”中的“万木”指的是什么?
- A. 大海
- B. 树木
- C. 山脉
-
诗中提到的“金光照法筵”意指?
- A. 佛教讲经的场所
- B. 太阳光辉
- C. 山顶的风景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
- 李白《庐山谣》
- 孟浩然《春晓》
诗词对比:
- 王维《鹿柴》:同样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 李白《庐山谣》:以豪放的笔触展现大自然的壮丽,情感基调略显不同。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张九龄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