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腊月烧山,对面熟谩。
瞥然悟去,身在长安。
咄哉无限未归客,
沙裹求油实可怜。
白话文翻译
腊月里,山上燃烧着火焰,对面的景象让我感到熟悉而又讽刺。
我突然领悟到,自己的身心依然在长安。
哎呀,真是无尽的旅人却未能归来,
在沙地上寻找油的艰辛实在令人心疼。
注释
字词注释
- 腊月:农历十二月,冬季的最后一个月。
- 烧山:指山上在冬季烧林,通常是为了防火或清理土地。
- 熟谩:熟悉而又带有讽刺的意味。
- 瞥然:突然,一瞬间。
- 未归客:尚未归来的人。
- 沙裹求油:在沙地上寻找油,形容艰难的处境。
典故解析
该诗虽不直接引用典故,但“未归客”一词可以联想到古诗中游子的主题,常以游子思乡来表达人生的无奈与孤独。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释法恭,宋代高僧,精通佛理,诗歌兼具禅意与生活体验。其诗常反映对世事的感悟与思考。
创作背景
诗作于腊月,时值年终,正是总结与反思的时刻。诗人通过自然景象与人生体验相结合,表达对归属感的渴望与对艰难处境的感慨。
诗歌鉴赏
《颂古》是一首具有深远哲理的诗作,结合了自然景象与人生感悟。诗中“腊月烧山”的意象,展现出冬季的严酷与生命的坚韧,似乎在暗示人生的艰难与不易。诗人在面对熟悉的景象时,感受到一种讽刺,这种反差使得人们对生活的思考更加深刻。
“瞥然悟去,身在长安”,这句揭示了诗人的内心状态,身处繁华的长安,却感到一种无形的孤独,仿佛身心的归属感并未真正实现。接下来的“咄哉无限未归客”,更是将这种孤独推向极致,表达了对那些漂泊在外、未能归家的人们的深切同情。
最后一句“沙裹求油实可怜”,则通过形象的比喻,生动地描绘出一种艰难的求索,隐喻着在生活中为生存而苦苦挣扎的众生。整首诗透着一种淡淡的哀伤与哲思,反映了人们在面对生活的无常与困境时,依然渴望归属与安宁的心情。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腊月烧山:冬季的腊月,山上燃烧着火焰,暗示寒冷与严酷的环境。
- 对面熟谩:看到对面的情景,感到既熟悉又带有讽刺的意味。
- 瞥然悟去:一瞬间领悟到某种真理或感受。
- 身在长安:虽然身处繁华的长安,但内心却漂泊不定。
- 咄哉无限未归客:感叹那些未能归来的游子,表达出深深的同情。
- 沙裹求油实可怜:在沙地上艰难寻找油的情景,象征生活的苦难。
修辞手法
- 隐喻:如“沙裹求油”,通过形象的比喻表达生活的艰辛。
- 反讽:通过“熟谩”一词,表达对熟悉事物的讽刺与无奈。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着归属感、孤独和对生活艰辛的思考,表现了人们对家与生活的思索,以及对未归游子的同情。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深化了对人生哲理的探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腊月:象征着冬季,代表着寒冷与凋零。
- 烧山:象征着生命的燃烧与消逝。
- 长安:代表着繁华与理想,但同时也隐含着孤独。
- 沙裹求油:象征着艰难的生活与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腊月烧山”主要表现了什么?
A. 冬季的严寒
B. 春天的温暖
C. 火灾的影响 -
“咄哉无限未归客”主要表达了诗人对什么人的同情?
A. 游子
B. 商人
C. 学者 -
整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A. 快乐的生活
B. 归属感与孤独
C. 自然的美丽
答案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同样表达了对游子的思念与孤独。
- 李白《静夜思》:通过月光引发的思乡情怀,展现内心的孤独感。
诗词对比
- 杜甫与释法恭的作品都反映了对游子与孤独的思考,但杜甫的诗更着重于对家国的忧虑,而释法恭则更注重内心的哲理与禅意。
- 李白相比更注重情感的抒发,而释法恭则通过更细腻的意象描绘,传达对生活的深刻反思。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代诗词鉴赏》
- 《中国古典诗词解析》
- 《禅与诗:释法恭的诗歌世界》
- 《杜甫与李白的诗歌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