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遇十二首 其五》

时间: 2025-01-11 05:54:53

鱼游乐深池,鸟栖欲高枝。

嗟尔蜉蝣羽,薨薨亦何为。

有生岂不化,所感奚若斯。

神理日微灭,吾心安得知。

浩叹杨朱子,徒然泣路岐。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感遇十二首 其五
作者:张九龄

鱼游乐深池,鸟栖欲高枝。
嗟尔蜉蝣羽,薨薨亦何为。
有生岂不化,所感奚若斯。
神理日微灭,吾心安得知。
浩叹杨朱子,徒然泣路岐。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内容可以理解为: 鱼儿在深池中快乐地游动,鸟儿想栖息在高高的树枝上。唉,你们这些如蜉蝣般短暂的生命,死去之后又有什么意义呢?人生既然注定要变化,那我又何必如此感慨?随着时间的推移,神智逐渐模糊,我的内心又如何能够明了?我叹息着杨朱子(杨朱是道家人物,讲究个人的生死观),只是徒然地在岔路上流泪。

注释:

  • 蜉蝣:一种短生命的昆虫,象征短暂和无常。
  • 薨薨:指死亡,常用于形容王公贵族的死去。
  • 神理:指人的智慧、思维。
  • 杨朱子:指的是杨朱,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倡导个人主义,强调个人的生死观。
  • 泣路岐:在岔路上流泪,表达迷茫和无奈的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九龄(678-740),唐代著名诗人、政治家,字子寿,号少岳。他以诗歌见长,作品流畅而富有哲理,常表现对人生、自然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感遇十二首》是张九龄在政治生涯中面临困境和人生思考时的产物。此时的唐代,社会动荡不安,诗人在面对个人命运和社会现实时,表达了对生死无常的感慨和对理想与现实的反思。

诗歌鉴赏:

张九龄的《感遇十二首 其五》通过简洁而含蓄的语言,深刻地探讨了生命的短暂与无常。诗中以“鱼游乐深池,鸟栖欲高枝”开篇,描绘出一种自然界的和谐美好,然而转瞬而来的“嗟尔蜉蝣羽”,则将视角拉回到生命的短暂和脆弱,让人感受到一种强烈的对生命意义的质疑。

“有生岂不化”一句,诗人以疑问的形式表明生命的变化是自然法则,无可避免。而后“神理日微灭”,则透漏出诗人对自身智慧与思考的无奈,随着时间的推移,个人的思维和理解似乎也在逐渐消逝。

最后,诗人以“浩叹杨朱子,徒然泣路岐”总结全诗,表达了对杨朱思想的感慨,似乎在说即使感受到生命的无常与苦痛,最终仍是无奈和迷茫的流泪。这种情感的交织,使整首诗在悲凉之中透出一丝哲思,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鱼游乐深池:描绘自然界中生物的自在与乐趣。
  2. 鸟栖欲高枝:表达鸟儿对高处的向往,象征追求理想。
  3. 嗟尔蜉蝣羽:感叹生命短暂。
  4. 薨薨亦何为:对死亡的思考与质疑。
  5. 有生岂不化:承认生命的变化是必然。
  6. 所感奚若斯:对生命的感慨与无奈。
  7. 神理日微灭:思维的逐渐模糊与无助。
  8. 吾心安得知:内心的困惑与迷茫。
  9. 浩叹杨朱子:对杨朱理念的感叹。
  10. 徒然泣路岐:在岔路上流泪,象征对未来的无奈和迷茫。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蜉蝣比作短暂的生命,增强了诗的哲理感。
  • 对仗:如“鱼游乐深池,鸟栖欲高枝”,增强了诗的音乐感。
  • 疑问句:通过疑问的形式引发读者思考。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生命的短暂、变化无常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在面对人生无常时的困惑与深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自由与乐趣。
  • :象征追求与理想。
  • 蜉蝣:象征短暂与无常。
  • 杨朱:象征个体主义和生死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蜉蝣象征什么? A. 长寿
    B. 短暂
    C. 快乐
    D. 高贵

  2. 填空题:诗中“神理日微灭”表达了诗人对___的无助感。

  3. 判断题:诗中“浩叹杨朱子”是对杨朱思想的赞美。 (对/错)

答案:

  1. B
  2. 思维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鹿柴》
  • 李白的《将进酒》

诗词对比:

  • 张九龄与李白的诗作都探讨了生命的无常,但李白的诗歌更倾向于豪放与洒脱,而张九龄则更显得沉思与内省。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辞典》
  • 《诗经与唐诗的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