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兴南山下有林泉尝卜居焉荆州卧病有怀此地》
时间: 2025-01-11 05:49:2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始兴南山下有林泉,
尝卜居焉荆州卧病有怀此地。
出处各有在,何者为陆沈。
幸无迫贱事,聊可祛迷襟。
世路少夷坦,孟门未岖嵚。
多惭入火术,常惕履冰心。
一跌不自保,万全焉可寻。
行行念归路,眇眇惜光阴。
浮生如过隙,先达已吾箴。
敢忘丘山施,亦云年病侵。
力衰在所养,时谢良不任。
但忆旧栖息,愿言遂窥临。
云间日孤秀,山下面清深。
萝茑自为幄,风泉何必琴。
归此老吾老,还当日千金。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荆州卧病期间,对始兴南山下那片林泉的深切怀念。诗中表达了对世事的无奈与对归隐生活的渴望。作者反思人生,感慨时光的流逝,并希望能在此地安老,享受自然之美。
注释:
- 陆沈:指陆地沉沉,可能暗指世俗的烦恼。
- 孟门:孟门出自《孟子》,这里指代世道艰难。
- 火术:指火的技艺,含有对世俗功名的惭愧。
- 冰心:指内心的清白与冷静。
- 丘山:指山水自然,象征归隐的愿望。
- 萝茑:指藤蔓植物,象征自然的幽静。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九龄(678年-740年),字子容,号少微,唐代著名诗人、政治家,曾任宰相。他的诗歌以清新、高远著称,常表现对自然的热爱与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在张九龄因病卧床时写的,表现了他对故土的思念和对自然生活的向往。身处繁华与病痛之中,诗人内心渴望回归宁静的自然环境。
诗歌鉴赏:
这首诗中,张九龄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对南山林泉的向往,既表现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也流露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诗的前半部分探讨了世事的艰难与内心的惆怅,后半则转向对归隐生活的渴望,展现了诗人宁静的心境与对自然的依恋。
诗中使用了大量的自然意象,如“云间日孤秀”、“山下面清深”,这些描写不仅传达了环境的美,更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对比“浮生如过隙”的短暂与“愿言遂窥临”的愿景,展现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深刻感悟与对理想生活的执着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出处各有在,何者为陆沈。”:每个出处都有其存在的道理,难以分辨哪种是值得追求的。
- “幸无迫贱事,聊可祛迷襟。”:所幸没有被世俗琐事所困扰,得以清净心灵。
- “世路少夷坦,孟门未岖嵚。”:世路艰难,不如孟子的理想境界。
- “多惭入火术,常惕履冰心。”:对世俗的功名利禄感到惭愧,时常保持警惕。
- “行行念归路,眇眇惜光阴。”:时常思念归家的道路,惋惜光阴的流逝。
- “浮生如过隙,先达已吾箴。”:人生短暂,如同瞬间,前辈的教诲常在心间。
- “敢忘丘山施,亦云年病侵。”:怎能忘记大自然的恩赐,岁月的病痛常侵袭。
- “力衰在所养,时谢良不任。”:体力的衰弱与时光的无情,让人难以承受。
- “但忆旧栖息,愿言遂窥临。”:只愿回忆旧时栖息之地,期盼再度回归。
- “云间日孤秀,山下面清深。”:在云间的日光下,独自显得格外美丽,山下的清幽深邃。
- “萝茑自为幄,风泉何必琴。”:藤蔓自然成帷,何必用琴来奏乐。
- “归此老吾老,还当日千金。”:愿在此地安享晚年,犹如当年所愿。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人生比作过隙,强调短暂与无常。
- 对仗:如“云间日孤秀,山下面清深”,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自然景物被赋予情感,增强诗意。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的向往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展现了张九龄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对归隐生活的渴望,体现了他深厚的哲理思考与对生命的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云:象征自由与高远。
- 山:象征稳重与宁静。
- 泉:象征生命的源泉与清新。
- 藤:象征自然的柔美与包容。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浮生如过隙”表达了什么意境?
- A. 生活悠闲
- B. 生命短暂
- C. 未来可期
-
“云间日孤秀”的意象主要传达了什么?
- A. 自然的美丽
- B. 人生的孤独
- C. 归隐的渴望
-
诗人对世俗的态度是怎样的?
- A. 热衷追求
- B. 感到惭愧
- C. 无所谓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山中杂诗》王维
诗词对比:
- 《静夜思》:同样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与孤独感,但侧重于对家乡的直接情感,而张九龄的作品更为哲理性,关注于对自然的向往与对人生的思考。
- 《山中杂诗》:王维也描绘了自然之美,但张九龄的诗更加强调内心的宁静与对归隐生活的渴望。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诗词鉴赏入门》
- 《唐代诗人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