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中杂言四首 其三》

时间: 2025-01-24 11:34:22

城近江临郭,沙虚月在川。

柳宜春雪后,花怯晚风前。

野爨三家市,乡音几处船。

坐听矶下水,嘈杂响湘弦。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城近江临郭,沙虚月在川。
柳宜春雪后,花怯晚风前。
野爨三家市,乡音几处船。
坐听矶下水,嘈杂响湘弦。

白话文翻译:

这座城镇靠近江边,环绕着城郭,沙滩上月光映照着河流。
柳树在春雪融化之后显得格外宜人,花儿在晚风中显得有些怯懦。
乡间的集市上有三家灶火,几只船只传来乡音。
我坐在岸边静听水流的声音,夹杂着湘江边的乐曲声。

注释:

  1. :城墙外的区域。
  2. 沙虚:沙滩空旷的样子,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
  3. 柳宜春雪后:春天的柳树在雪融化后显得特别美丽。
  4. 花怯晚风前:花儿在晚风中感到害怕,暗示着环境的柔弱。
  5. 野爨:乡村的灶火,表示生活的气息。
  6. 乡音:乡土的语言和民俗。
  7. :河岸,指水边的地方。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杨基(约1530年-约1610年),字景山,号静斋,明代诗人,擅长山水诗和咏怀诗,其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观和乡土风情,风格清新雅致。

创作背景:本诗创作于明代,正值江南经济和文化繁荣时期。杨基在游历湘中时,通过细腻的观察和感受,表达了对自然景色和乡土生活的热爱。

诗歌鉴赏:

《湘中杂言四首 其三》描绘了湘江边的自然美景以及乡村生活的情景,展现了作者对故乡的眷恋和对自然的深切感受。首句“城近江临郭”即以地理位置开篇,营造出一种亲近自然的氛围。而“沙虚月在川”则通过“月”与“川”的对比,表现出夜晚的宁静与美丽,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接下来的“柳宜春雪后,花怯晚风前”,以柳树与花朵的形象,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柔和,同时暗示了自然界的脆弱与变化。特别是“花怯晚风前”,让人感受到一种微妙的情感,似乎在诉说着对美好事物的不安和珍惜。

“野爨三家市,乡音几处船”则把视角转向乡村生活,展现出温馨的日常景象,反映出作者对乡音和乡土气息的留恋。最后一句“坐听矶下水,嘈杂响湘弦”更是将整个画面收束在水声和乐曲之中,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富有诗意的氛围,仿佛在向读者传递着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城近江临郭:描绘了城市的地理位置,暗示了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
  2. 沙虚月在川:表现夜晚沙滩的空旷与月光的清辉,突出宁静的环境。
  3. 柳宜春雪后:春天的柳树在雪融后显得生机勃勃,象征着新的开始。
  4. 花怯晚风前:花在晚风中显得脆弱,传达出对自然变化的敏感。
  5. 野爨三家市:乡间的生活气息,表现出人们的简单与纯朴。
  6. 乡音几处船:乡音的传递,表现出对故乡的依恋。
  7. 坐听矶下水:强调了作者独自静听的情景,增添了诗的平和感。
  8. 嘈杂响湘弦:将水声与音乐结合,表现出自然与人文的和谐。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花怯晚风前”,花儿如同人一般有情感。
  • 对仗:上下句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通过柳、花、水、月等意象,传达出自然的美与人情的温暖。

主题思想:本诗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以及对乡土生活的依恋,体现了诗人对生命的思考和对简单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象征宁静、美好。
  2. :春天的生机与希望。
  3. :自然之美,脆弱而珍贵。
  4. :流动的生活,象征变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该诗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杨基
    • C. 杜甫
    • D. 白居易
  2. “柳宜春雪后”中的“春”字主要表达了什么意象?

    • A. 寒冷
    • B. 生机
    • C. 沧桑
    • D. 萧瑟
  3. 诗中提到的“矶下水”主要是指:

    • A. 海水
    • B. 河水
    • C. 池水
    • D. 湖水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
  • 孟浩然《春晓》
  • 李白《早发白帝城》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鹿柴》对比,两首诗都描绘了自然景色,但杨基的诗更强调乡土生活的气息,而王维则更注重山水的空灵和孤寂。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唐诗三百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