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

时间: 2025-01-26 23:04:04

斜日半庭阴。

销尽春痕。

昙花小劫付金轮。

底事些儿蛛网在,犹恋香尘。

又见药阑新。

莫也销魂。

浮生难据总如云。

知否来年春再到,可似而今。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浪淘沙
作者: 曹慎仪 〔清代〕

斜日半庭阴。销尽春痕。
昙花小劫付金轮。
底事些儿蛛网在,犹恋香尘。
又见药阑新。莫也销魂。
浮生难据总如云。
知否来年春再到,可似而今。

白话文翻译

在斜阳的照射下,庭院的一半笼罩在阴影之中,春天的痕迹已经消失殆尽。昙花短暂的开放已归于金色的光轮。为何那细小的蛛网依然存在,似乎依然眷恋那香气弥漫的尘埃。又见到药阑旁的新花,难以自持心中的愁苦。浮生如云,无法把握。你知道明年春天再来的时候,会不会像现在这样?

注释

  • 斜日:指斜射的阳光,形容傍晚时分的阳光。
  • 销尽春痕:春天的痕迹已经消失。
  • 昙花:指昙花一现,形容短暂的美好。
  • 金轮:指太阳或月亮,象征光辉与时间的流转。
  • 蛛网:象征细腻而脆弱的事物。
  • 香尘:指春天的香气和尘埃,象征美好的记忆。
  • 药阑:指种植药材的栏杆,这里可能暗指药草和治愈的希望。
  • 浮生难据:浮生如梦,难以把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曹慎仪,清代词人,以词风清新、情感细腻著称。他的作品常常反映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和对美好事物的珍惜。

创作背景
《浪淘沙》的创作背景可能源于作者对春天的眷恋与对生命无常的思考。曹慎仪生活于清代,社会动荡、生活不易,使得他的诗中常流露出对美好事物的感慨与对过往的怀念。

诗歌鉴赏

《浪淘沙》是一首充满感伤与思考的词作,诗中通过斜阳、春痕、昙花等意象,展现了诗人对时间流逝和生命短暂的深刻感悟。开篇的“斜日半庭阴”描绘出一种黄昏的氛围,象征着生命的渐逝,而“销尽春痕”则强调春天的短暂与美好已不复存在。接着“昙花小劫”一语,进一步深化了这种短暂的主题,昙花虽美,却只是一瞬间的绽放,暗喻世间万象的无常。

中间的“底事些儿蛛网在,犹恋香尘”,则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留恋和对细微事物的关注。蛛网象征着脆弱的存在,尽管微不足道,但却承载着过去的香气与记忆。最后,诗人在反思“浮生难据总如云”,无奈地承认生命的飘渺与无常。同时,结尾的“知否来年春再到,可似而今”更是流露出一种期待与无奈,尽管明年春天可能再次来临,但是否能再现如今的美好却是未知。

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描绘与深刻的哲理,展现了曹慎仪对生命的思考与对美好事物的珍视,令人感同身受,唤起对过往美好的追忆与对未来的期许。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斜日半庭阴:描绘黄昏时分的庭院情景,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略显忧伤的氛围。
  2. 销尽春痕:春天的痕迹已然消失,暗示美好时光的逝去。
  3. 昙花小劫付金轮:昙花的短暂盛开与时间的流逝相结合,表达人生的瞬息万变。
  4. 底事些儿蛛网在,犹恋香尘:蛛网的存在象征着对过去美好时光的眷恋。
  5. 又见药阑新:暗示希望与新生,药阑旁的新花象征着未来的可能性。
  6. 莫也销魂:表达对美好事物的深切感受,难以自持。
  7. 浮生难据总如云:浮生如梦,无法把握,提醒人们珍惜当下。
  8. 知否来年春再到,可似而今:对未来的期待与无奈,探讨时间的流逝与美好事物的再现。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生命比作浮云,强调其无常与短暂。
  • 拟人:用“犹恋”形容蛛网,赋予物体以情感,增强了情感的深度。
  • 对仗:整首词在结构上保持对仗,增强了韵律感和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生命短暂与无常的感慨,以及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与留恋。诗人通过细腻的意象传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无奈和对未来美好的期盼,反映出一种哲学思考和情感的深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斜日: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2. 春痕:象征美好时光的短暂与消逝。
  3. 昙花:象征短暂的美好与瞬息即逝的生命。
  4. 蛛网:象征脆弱的存在与对过去的留恋。
  5. 药阑:象征希望与新生,暗示未来的可能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诗中“昙花”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 A. 长久的美好
    • B. 短暂的瞬间
    • C. 常青的希望
    • D. 永恒的存在
  2. 填空题:诗中提到“浮生难据总如__”,这个意象表达了什么?

  3. 判断题:诗中的“斜日”仅仅是形容时间的流逝。(判断对错)

答案

  1. B
  2. 云(表达生命的短暂与无常)
  3. 错(“斜日”还营造了一种静谧而略显忧伤的氛围)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将进酒》:同样反映了人生短暂与对美好事物的珍惜。
  • 杜甫《春望》:表达了对春天和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无奈。

诗词对比

  • 《浪淘沙》 vs. 《将进酒》:两者都涉及对时间与美好事物的思考,但《浪淘沙》更侧重于内心的感受与哲理,而《将进酒》则更强调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诗词鉴赏》
  • 《曹慎仪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