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寺上方晚望香山寺,寄舒员外》
时间: 2025-01-27 05:54:0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菩提寺上方晚望香山寺,寄舒员外
晚登西宝刹,晴望东精舍。
反照转楼台,辉辉似图画。
冰浮水明灭,雪压松偃亚。
石阁僧上来,云汀雁飞下。
西京闹于市,东洛闲如社。
曾忆旧游无,香山明月夜。
白话文翻译:
在傍晚,我登上西边的菩提寺,晴空下远望东边的香山寺。
夕阳的余晖照耀着转动的楼台,光辉宛如一幅画。
冰层浮在水面上,水波明灭,雪压在松树上,松树也显得弯曲。
石阁的僧人走了过来,云雾中的雁儿在低空飞下。
西京的市区喧闹不已,而东洛则显得悠闲如同集市。
我曾经回忆起曾经的游玩,那香山的明月之夜。
注释:
- 菩提寺:一座佛教寺庙,象征着修行和宁静。
- 西宝刹:指西边的宝刹,特指菩提寺。
- 精舍:佛教寺院。
- 反照:夕阳的余晖映照。
- 辉辉:光辉灿烂的样子。
- 明灭:光亮与黑暗交替。
- 松偃亚:松树因积雪而低垂的样子。
- 云汀:云雾缭绕的水边。
- 西京、东洛:指代长安(西京)和洛阳(东洛),两地的文化和市井生活对比。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以其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深刻的社会主题而著称。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白居易在香山寺游览时,反映了他对两个城市的思考,表达了对往昔游玩的怀念和对当下生活的观察。
诗歌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菩提寺的晚景,通过对比香山寺的宁静与西京的喧闹,展示了作者内心的矛盾与思考。在开头的“晚登西宝刹,晴望东精舍”中,诗人将自己置于高处,俯瞰两地的景象,体现出一种远观的视角。通过“反照转楼台,辉辉似图画”,作者用生动的比喻,将自然景色与艺术相结合,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美丽的画面。
诗中后半部分则通过“西京闹于市,东洛闲如社”表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状态,西京的喧嚣与东洛的闲适,反映出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最后一句“曾忆旧游无,香山明月夜”则是对往昔游玩的怀念,表达了诗人对过往美好时光的追忆。这种怀旧情感贯穿整首诗,使得作品更具情感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晚登西宝刹,晴望东精舍。
- 描述诗人在傍晚时分登上菩提寺,俯瞰晴朗天空下的香山寺。
-
反照转楼台,辉辉似图画。
- 描绘夕阳的余晖映照在楼台上,光辉闪烁,宛如一幅精美的画作。
-
冰浮水明灭,雪压松偃亚。
- 诗人观察冰层浮在水面,水波明灭的景象,以及雪压低松树的情形,传达出冬日的静谧。
-
石阁僧上来,云汀雁飞下。
- 描述一位僧人从石阁走来,云雾缭绕,雁鸟低飞的场景,增添了画面的生动性。
-
西京闹于市,东洛闲如社。
- 对比西京的热闹和东洛的安静,反映出不同地域的生活状态。
-
曾忆旧游无,香山明月夜。
- 诗人回忆曾经的游玩时光,尤其是香山的明月之夜,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怀念。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辉辉似图画”,将自然景色与艺术画作进行对比,增强视觉效果。
- 对仗:如“西京闹于市,东洛闲如社”,形成鲜明的对比,增强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与生活状态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对现实生活的思考,体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宁静与矛盾。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菩提寺:象征着佛教的清净与修行。
- 香山寺:代表着自然美景和宁静的心境。
- 月夜:象征着思念与怀旧的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西京”指的是哪个城市?
A. 洛阳
B. 长安
C. 杭州 -
“辉辉似图画”中的“辉辉”指代什么?
A. 黑暗
B. 光辉
C. 水波 -
诗人对比了哪两个地方的生活状态?
A. 西京与东洛
B. 北国与南疆
C. 江南与北方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
诗词对比:
- 白居易与杜甫在描绘自然景色与人生感悟时,两者都运用了细腻的笔触,但白居易更侧重于情感的表达,而杜甫则更多地关注社会现实。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白居易诗集》
- 相关学术论文和评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