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石》
时间: 2025-01-27 03:32:1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太湖石
白居易 〔唐代〕
远望老嵯峨,近观怪嶔崟。
才高八九尺,势若千万寻。
嵌空华阳洞,重叠匡山岑。
邈矣仙掌迥,呀然剑门深。
形质冠今古,气色通晴阴。
未秋已瑟瑟,欲雨先沈沈。
天姿信为异,时用非所任。
磨刀不如砺,捣帛不如砧。
何乃主人意,重之如万金。
岂伊造物者,独能知我心。
白话文翻译:
远远望去,老嵯峨山巍峨挺拔,近看其形状又奇特而险峻。
它的高度大约八九尺,气势却如同千寻万丈。
石头中镶嵌着华阳洞,重叠的形状如同匡山的峰岑。
那仙掌般的形状遥远而独特,剑门的深邃令人震撼。
它的形质在古今中无与伦比,气色能够通达晴天和阴天。
未到秋天已感到萧瑟,想要下雨时便显得沉沉的。
天姿果然与众不同,然而它的用途并非我所能掌控。
磨刀不如磨砺,捣帛不如木槌。
何以主人如此重视它,仿佛价值万金。
难道造物者,唯有他能理解我的心情?
注释:
字词注释:
- 嵯峨:形容山高而峻峭。
- 怪嶔崟:形状奇特而险峻。
- 嵌空:在某物中凿出洞穴或空隙。
- 邈矣:遥远而且深邃。
- 气色:指颜色和光泽,表现出石头的状态。
典故解析:
- 华阳洞:可能是指一个名胜古迹,象征着自然的奇妙。
- 仙掌:可能是指某种自然景观,象征着非凡的存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他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深刻的内容闻名,作品涉及政治、生活及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白居易晚年,反映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及对艺术品的细致观察,表现出他在艺术与自然之间的哲学思考。
诗歌鉴赏:
《太湖石》是白居易对太湖石的赞美之作,表现了他对自然美的深刻理解与感悟。诗中以形象生动的描绘展现了太湖石的奇特与壮丽,语言清新脱俗,充满了艺术的灵动感。作者通过对石头形态的细致观察,表达了对于自然之美的敬畏与赞赏。诗中反复提到的“天姿”“气色”等词汇,传达出自然的无穷魅力与变化,同时也暗示了人对自然的渺小和无奈。整体看,诗歌通过对太湖石的描写,展示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表达了对自然的崇敬之情。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远望老嵯峨,近观怪嶔崟:远看山峦高耸,近看石头形状奇特。
- 才高八九尺,势若千万寻:虽然石头不高,但气势如同千丈高峰。
- 嵌空华阳洞,重叠匡山岑:石中有洞,层叠如山。
- 邈矣仙掌迥,呀然剑门深:远看如仙掌,深邃如剑门。
- 形质冠今古,气色通晴阴:形态和质感超越古今,颜色变化随天气。
- 未秋已瑟瑟,欲雨先沈沈:未入秋已感到萧瑟,想下雨时气氛沉重。
- 天姿信为异,时用非所任:自然的姿态果然与众不同,用途却不由我掌控。
- 磨刀不如砺,捣帛不如砧:磨刀不如磨砺,捣帛不如用木槌。
- 何乃主人意,重之如万金:为何主人如此重视,仿佛价值万金。
- 岂伊造物者,独能知我心:难道造物者,唯有他能理解我的心情。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石头比喻为高山,显示其气势。
- 对仗:如“远望老嵯峨,近观怪嶔崟”,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通过对太湖石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与对艺术的追求,探索了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太湖石:象征着自然的奇特与无穷变化。
- 山:象征着稳重与高远。
- 洞:象征着神秘和未知。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白居易的《太湖石》主要描绘了什么? A. 城市景观
B. 山水自然
C. 个人情感 -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磨刀不如____”是强调什么?
-
判断题:诗中“何乃主人意,重之如万金”是在说主人对太湖石的重视程度。
A. 正确
B. 错误
答案:
- B
- 磨砺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庐山谣》:同样表达对自然的赞美。
- 王维《山居秋暝》:描绘山水的宁静和美丽。
诗词对比: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vs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两者都以自然为背景,但前者更多表现生命的循环,后者则强调友谊与送别的情感。
参考资料:
- 《白居易诗集》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