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溪送别诗》

时间: 2025-04-27 19:50:11

怅望南浦诗。

徙倚北梁步。

叶上凉风初。

日隐轻霞暮。

荒城逈易阴。

秋溪广难渡。

沫泣岂徒然。

君子行多露。

意思解释

临溪送别诗

原文展示:

怅望南浦诗。
徙倚北梁步。
叶上凉风初。
日隐轻霞暮。
荒城逈易阴。
秋溪广难渡。
沫泣岂徒然。
君子行多露。


白话文翻译:

我惆怅地眺望南边的渡口,
靠在北边的栏杆上徘徊。
树叶上初起的凉风阵阵,
夕阳渐渐隐入轻薄的云霞中。
荒凉的城池遥远又阴暗,
秋天的溪水宽广难以渡过。
泪水的泡沫岂止是徒然,
君子的旅途多是露水湿润。


注释:

  • 怅望:怅惘地望着,表示对离别的惆怅。
  • 南浦:南边的渡口,常用以指代离别之地。
  • 徙倚:徘徊依靠,表示不忍离去的心情。
  • 凉风初:初起的凉风,描绘秋天的气息。
  • 日隐:太阳西沉,象征时间的流逝。
  • 轻霞:薄薄的云霞,营造出柔和的氛围。
  • 荒城:荒凉的城市,暗示着孤独与失落。
  • 秋溪广难渡:秋天的溪水宽广而难以渡过,表达离别的艰难。
  • 沫泣岂徒然:泪水的泡沫难道是徒劳的吗?表达对离别的强烈情感。
  • 君子行多露:君子的旅途多是湿露,象征着人生路途的艰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谢朓(464年-499年),字景仁,号清隐,南北朝时期的著名诗人,主要活跃于南朝。他的诗风以清新、婉约著称,常表达对人生的感慨与抒情。谢朓的作品大多反映个人情感及自然景物,擅长用简洁而富有音乐感的语言描绘深邃的内心世界。

创作背景:
《临溪送别诗》创作于谢朓的一次离别场景。诗人因友人或亲人的离去而感到惆怅,借景抒情,表现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南北朝时期的社会动荡,使得离别成了常态,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色与个人情感,反映出对友情的珍视与对生活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临溪送别诗》以其细腻的情感和优美的意象,成功地传达了诗人对离别的深沉感慨。全诗以“怅望南浦”开头,便将读者引入一种惆怅而又婉约的氛围。南浦作为离别的象征,勾起了诗人对过往的回忆与不舍。随着诗句的展开,自然景物与个人情感交织,凉风的初起、日落的霞光,都在暗示着一种即将消逝的美好。

尤其在“秋溪广难渡”一句,诗人用自然景象来映射人生的挫折与不易,表现出一种无奈和失落。最后以“君子行多露”总结,既体现了人生旅途的艰辛,也暗示了对未来的期许与坚持。整首诗在结构上层层递进,情感的抒发恰到好处,令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哀伤与深邃的哲思。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怅望南浦诗”表达了诗人对离别的忧伤与惆怅。
    • “徙倚北梁步”表现出诗人对离别的不忍,徘徊不去。
    • “叶上凉风初”通过凉风的描写,展现秋天的气息,象征着时光的流逝。
    • “日隐轻霞暮”用夕阳的隐去引入夜晚,象征着美好时光的结束。
    • “荒城逈易阴”描绘出离别后的孤独与凄凉。
    • “秋溪广难渡”则是对未来的无奈与失望。
    • “沫泣岂徒然”表达了泪水的无奈与深情。
    • “君子行多露”总结了人生的艰辛与不易。
  •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秋溪广难渡”,将溪水比作人生的阻碍。
    • 拟人:如“日隐轻霞暮”,将日落拟人化,增添了情感的深度。
    • 对仗:全诗结构对称,增强了音乐感和节奏感。
  • 主题思想:
    主题围绕离别与人生的无常,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未来的期待。诗中充满了对过往的眷恋与对未来的迷茫,反映了人们在面对生活变化时的复杂情感。


意象分析:

  • 南浦:离别的象征,代表着人生的分离与期盼的重聚。
  • 凉风:秋天的凉风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带着一丝忧愁。
  • 夕阳:日落象征着美好时光的结束,暗示着人生的无常。
  • 荒城:孤独与失落的象征,反映出内心的悲伤。
  • 秋溪:宽广的溪水象征人生路途的艰难与不易。
  • 露水:象征着人生的艰辛,暗示着珍惜当下的意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南浦”指的是什么? A. 诗人故乡
    B. 离别的地方
    C. 自然景观

  2. “秋溪广难渡”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期待
    B. 无奈与失落
    C. 喜悦

  3. 整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A. 欢聚
    B. 离别与人生的无常
    C. 自然美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同样表达了送别的情感与对未来的期许。
  • 李白《早发白帝城》:描绘了旅途与离别的感受,富有豪情。

诗词对比:

  • 谢朓《临溪送别诗》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 两首诗均以送别为主题,但谢朓的诗更注重个人情感的细腻描绘,而王维的诗则更强调壮志与远行的豪情,体现出不同的风格与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南北朝诗人研究》
  • 《谢朓传》
  • 《古诗十九首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