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戏作》

时间: 2025-01-26 00:11:07

晴雨分山色,临流启壮观。

楼台横水面,梵塔插云端。

忽讶松间竹,当誇岩下兰。

风光被草木,无处不成欢。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晴雨分山色,临流启壮观。
楼台横水面,梵塔插云端。
忽讶松间竹,当誇岩下兰。
风光被草木,无处不成欢。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西湖的美丽景象。晴天与雨天分开了山的色彩,站在水边,眼前景观开阔壮丽。楼台横亘在水面上,佛塔高耸入云。忽然在松树之间看到了竹子,难以自禁地赞美在岩石下的兰花。大自然的风光被草木所包围,无论在哪里都充满了欢乐。

注释:

  • 晴雨:晴天和雨天,这里指代不同天气下的景色对比。
  • 壮观:壮丽的景观。
  • 楼台:指的是建筑物,常与水面相映成趣。
  • 梵塔:佛教寺庙的塔,象征着宗教的庄严。
  • 松间竹:松树和竹子,常用来象征高洁的品德。
  • 岩下兰:指岩石下的兰花,象征着隐逸和清雅。
  • 风光:自然风光,景色的美好。

典故解析:

此诗未直接引用特定典故,但“梵塔”可以联想到佛教文化中的信仰和礼仪,表达出作者对自然美的赞美及其心灵的寄托。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玄烨,清代皇帝康熙,是一位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统治者,他的诗词风格清新脱俗,常常以自然景色为题材,表现出对山水的热爱。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游览西湖时即兴创作的,反映了作者在自然美景面前的感受与感悟。

诗歌鉴赏:

《西湖戏作》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西湖的自然风光,诗中运用生动的意象,描绘了晴雨变化的山色,水面上的楼台,以及高耸的梵塔,构成一幅和谐美丽的画面。诗人在亲近自然的过程中,感受到了无处不在的欢乐,这种情感的流露让人感同身受。诗的最后一句“无处不成欢”更是将这种情感推向高潮,强调了自然与人的和谐共处。整首诗风格清新明丽,传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展现了清代诗歌的独特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晴雨分山色:晴天和雨天的色彩差异,表现出自然的多变。
  2. 临流启壮观:站在水边,眼前的景色让人开阔心胸。
  3. 楼台横水面:楼台和水面交相辉映,形成立体的美感。
  4. 梵塔插云端:高耸的佛塔给人以精神的寄托。
  5. 忽讶松间竹:突然被松林中的竹子所吸引,表现了对自然的惊讶。
  6. 当誇岩下兰:不由自主地赞美岩石下的兰花,体现出诗人细腻的观察力。
  7. 风光被草木:自然风光被繁茂的草木所环绕,生机勃勃。
  8. 无处不成欢:在这样的自然中,处处都是欢愉的气息。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象与人类情感相结合,形成共鸣。
  • 对仗:如“楼台”与“梵塔”,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风光似乎有情感,能够带给人欢乐。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西湖自然美景的热爱,以及人和自然和谐共处的愉悦感受,传递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山色:象征自然的变化与壮丽。
  • 楼台:代表人类文化的创造与自然的融合。
  • 梵塔:象征宗教信仰与精神寄托。
  • 松竹:象征高洁与清雅的品德。
  • 兰花:隐逸而美丽,代表诗人的审美情趣。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梵塔”象征什么?
    A. 自然的景观
    B. 宗教信仰
    C. 建筑风格

  2. 诗的最后一句“无处不成欢”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悲伤
    B. 欢乐
    C. 忧虑

  3. 诗人用“晴雨分山色”来表现什么?
    A. 自然的变化
    B. 人的心情
    C. 社会的矛盾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望岳》
  • 李白的《庐山谣》

诗词对比:

《望岳》(杜甫)与《西湖戏作》在意象和情感上都有相似之处,杜甫在描绘自然景观时,表达了对家国的思念与忧虑,而玄烨则更注重于自然的和谐美与个人的愉悦感。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