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祀敬亭山庙诗》

时间: 2025-02-04 15:46:16

翦削兼太华。

峥嵘跨玄圃。

贝阙视阿宫。

薜帷阴网户。

参差时未来。

徘徊望沣浦。

椒糈若馨香。

无绝传终古。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翦削兼太华,
峥嵘跨玄圃。
贝阙视阿宫,
薜帷阴网户。
参差时未来,
徘徊望沣浦。
椒糈若馨香,
无绝传终古。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敬亭山的雄伟和美丽。山势削峻,和太华山相媲美,巍峨耸立,跨越了神秘的花园。它的美丽景观如同贝壳般精致,俯视着阿宫的宫殿。薜荔的帷幕遮住了阳光,似乎在为这座美丽的山庙营造出一种幽静的氛围。时常有仙人来访,徘徊在沣浦的水边。香气如同椒糈般浓郁,传承不绝,流传至今。

注释:

  • 翦削:削减,意指山势的陡峭。
  • 太华:指太华山,形容山的高耸。
  • 峥嵘:形容山的高大险峻。
  • 玄圃:传说中的神秘园林。
  • 贝阙:像贝壳一样的精致建筑,形容庙宇的美丽。
  • 薜帷:用薜荔编织的帷幕,象征幽静。
  • 椒糈:指香料,形容香气浓郁。
  • 沣浦:指水边,象征自然的美景。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谢朓(约464年-499年),字康成,南北朝时期著名诗人,曾任南朝宋的官吏。他的诗歌以清丽见称,常表达个人情感和自然景观,风格受到后世赞誉。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谢朓在敬亭山庙祭祀时,是对山水自然的赞美,表达了对神灵的敬仰和对自然景观的感悟。在南北朝时期,山水诗逐渐兴起,诗人们通过描写大自然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诗歌鉴赏:

《祀敬亭山庙诗》通过对敬亭山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崇敬与向往。开篇以“翦削兼太华”引入,形象地描绘出山的高耸与陡峭,与太华山的雄伟相比,突显出敬亭山的独特风貌。接着“峥嵘跨玄圃”,将山的巍峨与神秘的园林相结合,增添了诗的神秘感。

随着诗句的深入,诗人引入了建筑的意象,如“贝阙视阿宫”,不仅描绘了庙宇的美丽,还映射出人和自然、人与神灵之间的和谐关系。后面的“薜帷阴网户”,则营造出一种幽静的氛围,使读者仿佛感受到一股来自自然的清新气息。

此外,诗中“参差时未来”表达了诗人对仙人的期盼,进一步提升了诗的意境。最后以“椒糈若馨香”结束,给人一种悠长的余韵,象征着这份美好将世代相传,流淌在历史的长河中。

整首诗在意象和情感的交织中,既有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也寄托着对永恒的追求,体现了谢朓对自然与神性的双重崇敬。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翦削兼太华:描绘山的陡峭与高耸,暗示了自然的雄伟。
  2. 峥嵘跨玄圃:增强了山的威严,并引入了神秘的元素。
  3. 贝阙视阿宫:表现出庙宇的精致与人文景观的和谐。
  4. 薜帷阴网户:暗示了幽静和隐秘的氛围。
  5. 参差时未来:表达了对仙人来访的期盼。
  6. 徘徊望沣浦: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的交融。
  7. 椒糈若馨香:象征着美好事物的传承。
  8. 无绝传终古:暗示着这份美好将永恒流传。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椒糈若馨香”,将香气比作美食,形象生动。
  • 对仗:在句式上形成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交融: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结合,增强了诗的层次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敬亭山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崇敬与对神性的向往,传达了一种追求永恒美好的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敬亭山:象征着自然的威严与神秘。
  • 贝阙:象征着人类文化的精致与美丽。
  • 薜帷:代表幽静的环境和神秘的氛围。
  • 沣浦:象征着自然与人文的交融。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太华”指的是哪座山?

    • A. 泰山
    • B. 太华山
    • C. 华山
    • D. 黄山
  2. “椒糈”在诗中用来比喻什么?

    • A. 食物的香气
    • B. 花香
    • C. 山的气息
    • D. 水的清香
  3. 诗中提到的“阿宫”指什么?

    • A. 一座山
    • B. 一座庙宇
    • C. 一座宫殿
    • D. 一条河流

答案

  1. B
  2. A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庐山谣》
  • 孟浩然《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 谢朓《祀敬亭山庙诗》与王维《山居秋暝》:两者都描绘了自然景观,但谢朓更注重人与神性的结合,而王维则强调个人在自然中的孤独与宁静。

参考资料:

  1. 《南北朝诗文选》
  2. 《古诗词鉴赏》
  3. 《谢朓研究》

以上内容以《祀敬亭山庙诗》为中心,涵盖了诗歌的多维度解析和学习互动,希望对您理解和欣赏这首古诗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