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雪里星奔避乱兵,母先子後赴寒冰。
秪知判得身俱死,不料还同母再生。
白话文翻译:
在雪中,星星逃避乱兵的追击,母亲先于孩子走向寒冰。
只知道判定两者都将死去,没想到母子又会再次重生。
注释:
- 雪里:在雪中,形容环境。
- 星奔:星星逃跑,形容迅速而无处可逃。
- 乱兵:战乱中的士兵,象征混乱与危险。
- 母先子后:母亲先走,孩子随后,表现出母爱的伟大与无奈。
- 寒冰:指严寒的环境,如冰雪覆盖的土地。
- 秪知:只知道,表示对结果的推测。
- 判得身俱死:认为两者都会死亡,表达一种悲观的预期。
- 不料:没想到,表示出乎意料的结果。
- 同母再生:意指经历苦难后重新获得生命,表现出母子之间的深厚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阮亭,南宋著名诗人,擅长写作山水田园诗,作品以清新自然、情感真挚著称。他的诗风受到陶渊明的影响,强调自然与人的和谐。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战乱时期,表现了在混乱和死亡的环境下,母子情深的主题。诗人在动荡的时代中,关注人间悲剧与亲情的永恒。
诗歌鉴赏:
《跋临川梁译居士孝德记二首》是一首富有情感的古诗,通过描绘战乱与母爱的主题,深刻揭示了生命与死亡的哲学思考。诗的开头以“雪里星奔避乱兵”形象地展现了在战乱中人们的无助与恐惧,雪与星的意象交融,形成了一种冷酷的氛围,令人感到凄凉。
接下来的“母先子后赴寒冰”一句,突显了母亲在危险面前的无畏,母爱是无私的,甚至在生死攸关之际,仍然选择保护孩子。这里不仅展现了母亲的伟大,更反映出对生命脆弱的深刻认知。
最后一句“秪知判得身俱死,不料还同母再生”则是全诗的高潮,表达了对生死轮回的哲学思考和对生命再生的希望。母子之间的感情在这里得到了升华,虽然面临死亡,但命运的安排让他们再次相聚,展现了生与死之间的奇妙联系。
整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传达了对亲情的深刻理解与珍视,体现了杨万里对生活的思考与对人性的关怀,是一首感人至深的作品。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第一句描绘了战乱背景下的紧迫感,星星的奔逃象征着生命在危机中无处可逃,增添了诗的悲剧色彩。
- 第二句展现了母亲的自我牺牲,反映出母爱的无私与伟大,同时也暗示了生死之间的无奈。
- 第三句的反转带来意外的希望,虽然面临死亡,但母子之间的情感与羁绊使得生命在某种程度上得以延续。
-
修辞手法:
- 拟人:将星星描绘成逃避的形象,增强了诗的紧迫感。
- 对仗:如“母先子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提升了诗的韵律感。
- 象征:雪与寒冰象征着生命的脆弱与艰难,强调了生存的环境与条件。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生死和母子情感的深刻反思,表现了在极端环境下人性中最光辉的一面,强调了亲情的力量与生命的再生。
意象分析:
- 雪:象征寒冷、绝望,营造出一种悲剧的氛围。
- 星:象征生命的脆弱和无助,代表在动荡中失去方向的个体。
- 母亲:象征牺牲和伟大的爱,展现出母爱的伟大与不屈。
- 寒冰:象征死亡和绝境,暗示生命的无常与脆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描绘的环境是什么? A. 大海
B. 雪地
C. 森林
D. 沙漠 -
诗中母亲的角色如何? A. 无情
B. 牺牲与伟大
C. 不在
D. 反叛 -
“不料还同母再生”表达了什么? A. 绝望
B. 重生的希望
C. 母亲的死亡
D. 逃亡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同样表现出对自然与人文的思考。
- 李白的《将进酒》:强调生命的短暂与珍惜。
诗词对比: 与杜甫的《春望》对比,杜甫在动乱中表现出对国家的忧虑,而杨万里则聚焦于个体的亲情与生死,表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与关注点。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杨万里诗集》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