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

时间: 2025-01-27 03:32:27

料峭春寒透素绡。

困人天气正无聊。

小窗一缕篆烟消。

出谷莺儿频唤梦,窥帘燕子又营巢。

廉纤细雨近花朝。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浣溪沙
作者:曹慎仪 〔清代〕

料峭春寒透素绡。
困人天气正无聊。
小窗一缕篆烟消。
出谷莺儿频唤梦,
窥帘燕子又营巢。
廉纤细雨近花朝。


白话文翻译:

春寒料峭,透过薄纱轻轻袭来,让人感到些许寒意。这样的天气让人倍感无聊。小窗前一缕篆香的烟雾渐渐消散。山谷里,黄莺频频叫唤着梦境,窗帘外,燕子又开始在这里筑巢。细雨轻柔地飘洒,正值花朝时节。


注释:

字词注释:

  • 料峭:形容春天初来时的寒冷。
  • 素绡:指轻薄的白色纱布。
  • 困人:让人感到烦闷、无聊。
  • 篆烟:指用香料燃烧后产生的烟雾。
  • 出谷:出山谷。
  • 莺儿:指黄莺。
  • 窥帘:指偷偷看窗帘后面。
  • 营巢:指燕子筑巢。

典故解析:

“花朝”是指春天花朵盛开的日子,通常与春季的节令和自然景象相关,诗中提到的“花朝”象征着春天的美好和生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曹慎仪(生卒年不详),清代女诗人,擅长词作与诗作。她生活在一个相对保守的时代,女性的诗词创作相对较少,曹慎仪的作品风格细腻、情感丰富,尤其擅长描写自然与内心情感的结合。

创作背景:

《浣溪沙》创作于春季,描绘了春寒时节的自然景象和诗人内心的感受。正值春天,万物复苏,诗人通过描写春天的细节,表达了对春天的期待与感慨。


诗歌鉴赏:

《浣溪沙》是一首描绘春日景象的词作,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春天的气息和生活的情趣。首句“料峭春寒透素绡”引入了春寒的意象,传达出一种清新而又略带寒意的感觉,反映出春天的初始特征。接着“困人天气正无聊”,表现出诗人对于乍暖还寒的天气感到的无奈与烦闷。这种情感的表达,既让人感受到春寒的逼近,又反映了人内心的孤独与无聊。

接下来的描写“小窗一缕篆烟消”则用细腻的视觉和嗅觉描绘出一种温馨而又静谧的氛围,香烟的消散似乎也象征着时间的流逝。然后,诗人通过“出谷莺儿频唤梦,窥帘燕子又营巢”,描绘了黄莺的叫声和燕子的筑巢,生动地展现了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传递出一种希望与活力。

最后一句“廉纤细雨近花朝”则以细雨相连,暗示了春天的温柔与生机。细雨的降临,给即将盛开的花朵增添了灵动与生命的气息。整首词在清淡的春寒中,透出一丝温情与幽怨,诗人通过对春天景象的细致描绘,将自然与情感结合在一起,展现了内心深处的渴望与感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料峭春寒透素绡:春寒侵袭,透过轻薄的纱窗,感受到春天的寒意。
  2. 困人天气正无聊:这样的天气让人感到烦闷无聊。
  3. 小窗一缕篆烟消:窗边的香烟逐渐消散,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
  4. 出谷莺儿频唤梦:山谷中黄莺的鸣叫频频唤醒梦境,象征着春的生机。
  5. 窥帘燕子又营巢:窗帘外,燕子又开始筑巢,传递出春天的繁忙。
  6. 廉纤细雨近花朝:细雨轻柔洒落,春花即将盛开,象征着生命的复苏。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春寒比作一种侵袭,引发情感共鸣。
  • 拟人:黄莺的叫声如同在唤醒梦境,赋予自然以情感。
  • 对仗:整首诗词的句式对称,增强了音乐感和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表达了对春天的期待与感慨,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聊。诗人在春寒中感受到生命的复苏,渴望与大自然的和谐共处。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寒:象征着春天的初始与温暖的期待。
  • :代表着春天的生机与活力。
  • 燕子:象征着家与归属,春天的到来。
  • 细雨:传达出春天的温柔和细腻的情感。

这些意象在诗中不仅呈现了自然的美丽,也反映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波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料峭春寒透素绡”中的“料峭”是什么意思?

    • A. 温暖
    • B. 寒冷
    • C. 明亮
    • D. 暖和
  2. 诗中提到的“花朝”是指什么?

    • A. 一种花
    • B. 春天花开的日子
    • C. 秋天
    • D. 冬天
  3. 该首词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杜甫
    • C. 曹慎仪
    • D. 苏轼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定风波》
  • 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诗词对比:

  1. 李清照《如梦令》:描绘了春天的思绪与感情,风格柔美,情感细腻。
  2. 苏轼《定风波》:同样描绘自然,但更具豪放气质,情感表达更为直接。

对比两首作品,可以看到曹慎仪在细腻的情感描写上更为突出,而李清照则同样关注情感,但语气更为柔和,苏轼则注重豪放与自由。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1. 《清代诗词选》
  2. 《中国古代女诗人研究》
  3.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