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奉题陈止庵太世丈师梦游图遗墨,即呈叔通师丈教》
时间: 2025-02-04 15:35:1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到处讴歌有美声。一尘不染却多情。偏将梦境写平生。风流举世称三绝,儒雅传家只一经。鲰生惭愧说蓝青。
白话文翻译:
到处都在赞美那美妙的声音,然而他却一尘不染却多情。偏偏是把梦境描绘成自己的生平。风流才子在世上被称为三绝,儒雅的家风只需传承一经。鲰生(指庸碌无能之辈)感到惭愧,只能自愧不如。
注释:
- 讴歌:歌颂,赞美。
- 一尘不染:形容洁净无瑕,清白无染。
- 多情:情感丰富,善于表达情感。
- 偏将梦境写平生:指将梦境的幻想与理想写成一生的经历。
- 风流:才情出众,风度翩翩的人。
- 三绝:特指文学、艺术、风度上的高超成就。
- 儒雅:指文雅、儒士的风范。
- 鲰生:古人称庸碌无能之人。
典故解析:
- “三绝”可以追溯到古代对才子佳人的称颂,通常指的是诗、书、画三方面的杰出才能。
- “蓝青”是对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反映,强调传承与超越。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马叙伦(1880-1940),字悔之,号静斋,近现代著名的诗人、书法家和画家。他出生于湖南,后移居到上海,广泛涉及诗词、书法、绘画多个领域,作品风格独具一格,常以清新脱俗著称。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马叙伦向陈止庵(陈师道)请教时,表达了对其艺术成就的敬仰与钦佩,同时也流露出自我反思的情感。
诗歌鉴赏:
马叙伦的《浣溪沙·奉题陈止庵太世丈师梦游图遗墨,即呈叔通师丈教》以简练而富有哲理的语言,描绘了对艺术的追求与内心的自省。诗中开篇“到处讴歌有美声”便引出了对盛名的探讨,鲜明地表达了对艺术家魅力的赞美。然而,他却以“一尘不染却多情”来反衬内心的情感世界,似乎在告诫读者,真正的艺术成就不仅在于声名,更在于内心的纯净与情感的真挚。
接下来的“偏将梦境写平生”,则是对梦与现实的思考,暗示艺术创作常常源于对理想生活的追求。接下来的句子则将目光投向社会的评价,展现出马叙伦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敏感与反思,尤其是对传统儒雅文化的珍视,强调了知识与品格的传承。
整首诗在艺术的宏大背景下,传达出一种对个人价值的反思与对传统文化的敬仰,具有高度的哲理性和艺术性。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到处讴歌有美声:表达社会对美好声音的普遍赞誉。
- 一尘不染却多情:指出艺术家的内心纯真与情感丰富。
- 偏将梦境写平生:强调艺术创作融入个人理想与追求。
- 风流举世称三绝:提及社会对才子的高评价。
- 儒雅传家只一经:指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重要性。
- 鲰生惭愧说蓝青:表达自我反思及对庸碌的自省。
修辞手法:
- 对仗:如“讴歌有美声”与“一尘不染却多情”形成对比,增强诗句的节奏感。
- 比喻:如“梦境写平生”,将理想与现实结合,饱含哲思。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传达了对艺术和文化的深刻理解,强调了内心的真诚与理想的追求,同时对传统文化的珍视与反思,展现出一种儒雅的气质与风流的情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美声:象征着艺术的吸引力与人们的追求。
- 梦境:代表理想与渴望,艺术家追求的境界。
- 三绝:象征着卓越的才华与社会的认可。
- 儒雅:代表传统文化的内涵与品位。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到处讴歌有美声”意指什么?
- A. 社会对美声音的赞美
- B. 个人的成功
- C. 对音乐的热爱
-
“鲰生惭愧说蓝青”中的“鲰生”指的是:
- A. 有才华的人
- B. 庸碌无能的人
- C. 学者
答案: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同样表现了对人生理想的追求。
- 《登高》(杜甫):反映了对人生境遇的深刻思考。
诗词对比:
- 《离骚》(屈原):都表达了个人的情感与理想追求,但《离骚》更具悲怆感,而《浣溪沙》则显得淡然自省。
参考资料:
- 《马叙伦诗文集》
- 《近现代诗词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